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黑龙江日报: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统一思想

2012-08-27 16:42: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黑龙江日报 

    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是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方式拉开了十八大召开的序幕,其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巨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面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表明胡锦涛同志的“7·23”讲话为党的十八大召开统一了思想,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确定了基调和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7·23”讲话,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成我们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做贡献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学习胡锦涛同志的“7·23”讲话,要掌握其新理论、新思想、新概括,即“123456”。

    1

    即一个总要求,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所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自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命题以来,我们党成功开创了这一伟大实践,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提法,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突破,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大飞跃,使我国GDP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确立这样一个鲜明主题,并作为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目的是向世人说明,十八大我们党和国家仍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贯穿讲话通篇中所突出的一个“坚定不移”,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和总要求,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除了在十八大前世人、国人的困惑和猜想,为统一思想提供了根本性的指针。

    2

    即用“两个以”,明确了十八大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抉择。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有两层涵义:一是高度评价和肯定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列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的集中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亮点,是已被这十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真理。二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就是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具体化、实践化就是做到“两个以”,一个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一个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我国十八大后的科学发展规划了蓝图和指出了路径。

    3

    即“三个三”,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十八大后的战略导向和路径选择。第一个“三”,用三个“必须毫不动摇”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在十八大后的走向。第一个必须毫不动摇是在理论指导思想上“必须毫不动摇”;第二个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上“必须毫不动摇”,胡锦涛同志在这里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来界定;第三个在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毫不动摇”,这就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第二个“三”,是用三个“取决于”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态度,即“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是何等的坚决、何等的鲜明、何等的明确。这真是目标凝聚力量,状态决定作为。第三个“三”,是用“三个更加”表明十八大后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把科学发展贯彻到实践中,即“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发展战略明确了,前进的路径清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4

    即用“四个特色”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把握“7·23”讲话精神实质,必须与胡锦涛同志去年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结合起来,在去年的“7·1”中,胡锦涛同志用“四个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一面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把过去学界、政界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一”提升为“四个一”,实质是对以往的关于“中国模式”之争划了句号。

    胡锦涛同志的“7·23”讲话又从实践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特色即个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实践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中国的国情,源于中国的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和创新,并经过了30多年特别是近十年实践证明。“理论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产物,已深深打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印记,是中国版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党情,并深受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可、认同的制度设计。“时代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理论创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制度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5

    即重新阐释了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五个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胡锦涛同志为十八大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容新界定,是对十七大党建部分的突破。证明了胡锦涛同志对党建的高度重视。仔细学习会看到,过去胡锦涛同志在阐释这5个建设时,是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最后,而在“7·23”讲话中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制度建设”做了位次的更换,突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腐败高发、腐败多发、腐败频发的严峻现实,为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做了新的明确、新的定位、新的阐释。

    6

    即明确了十八大后六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政治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这是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亮点,明确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这一科学阐释解除了世人和国人的诸多困惑,澄清了许多混乱,为十八大后政治体制改革描绘了科学的蓝图和实施路径。

    二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去年的“7·1”讲话是强调“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次“7·23”讲话在“继续”的前提下做了对策性的阐述。

    三是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三个“坚持”举措,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样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是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这就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胡锦涛同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这一创新和突破把以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关键是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全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所”的基础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五是生态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在理论上突破了十七大报告中的论述,强调指出这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在实践上指明了实施的措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着力推进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六是党建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对党建的阐释,是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发生新变化”三个大背景下,全方位论述了党建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强调了我党面临的外部风险及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与去年的“7·1”讲话中强调的“四个挑战”、“四个风险”相一致。

    讲话中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是用“许多”和“突出问题”来表述,既表明胡锦涛同志对党情的准确把握,又表明对这些问题深深的忧患意识,为党的十八大后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实施举措。

    (作者:祝福恩——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广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学习胡锦涛讲话精神
·吉林省委政法委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
·青海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胡锦涛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