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黎宏
慎始,就是慎重地对待事情的开始,一经发现不良思想苗头和出格行为,坚决及时制止,防微杜渐,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敬终,就是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终结,将好的方面坚持到底。最后关口的松懈,往往会导致功败垂成;道德修养的努力,最容易在安逸的环境中松懈下来。因此,人们要居安思危,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
慎始作为万事之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抵挡诱惑的第一道防线;敬终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人生进德修业的最后结果,是功德终成的圆满句号。两者之间是从自我约束到德行圆满的自我升华,是一条精彩的人生轨迹。
要善终,必先慎始。《礼记·经解》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说,出发点上差一点,目的就会差千里,甚至南辕北辙。而如果慎始做好了,也就为善终打下了基础。
对官员来说,要做到慎始,并不那么容易。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都台长官王廷相一天乘轿遇上大雨,轿夫恰巧穿了双新鞋,开始时,轿夫非常小心,总是“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后来一不小心,踏进了泥水中,之后便“不复顾惜”了,无所顾忌地在泥水中走下去。王廷相感叹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轿夫心中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怕弄脏自己的新鞋,所以他小心谨慎,“择地而行”。但是第一道防线一旦被冲垮,新鞋已经被弄脏,他心里的防线就彻底垮掉了,所以便“不复顾惜”。有鉴于此,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在看似正当的理由面前,人要经得起诱惑和考验,就必须做到慎始,把好第一道关,防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防一步不稳而跌落泥坑。
不仅要慎始,还要敬终。《左传》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慎始不易,敬终更难,正如元代名臣张养浩所说,“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初焉则锐,中焉则缓,末焉则废者,人之情也。慎始如终,故君子称焉”。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贪图非分利益而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
一般人都是有惰性的,其承受力、忍耐力、自控力都是有限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坚定的信仰、明确的目标和充沛的热情,时间长了,就容易精神懈怠,浑浑噩噩,暮气沉沉,无精打采;就容易工作懈怠,“混”字当头,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疲于应付;就容易作风懈怠,漂浮不实,不敢碰硬较真,不愿深入实际解难题,不能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容易修养懈怠,不注重学习提高,贪图安逸享乐,自律意识淡化。
要做到敬终、防止懈怠是不容易的,需要终生的努力。人生的历程,有如流水中行船、山丘中跋涉,心志要专一,心力要坚毅,如果松懈怠惰、随波逐流,就有可能遭遇触礁翻船、失足落崖的厄运。所谓功亏一篑,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也。古来未能慎终如始、晚节不保者并不在少数。
明代哲人吕坤说:“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人的修养不进则退,难的是一辈子存善念、做好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努力做到慎始敬终,“念高危,惧满盈,忧懈怠”,从而为自己的职业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