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雨下得很大,微博上更热闹。”到单位后,路红就立刻打开微博看看暴雨方面的信息。“上海发布”、“上海防汛”、“上海水务”、“上海天气”……几乎每个政务微博都在随时更新暴雨情况和抢险抢修情况,还有不少网友跟帖。
有网友爆料,“在建的上海中心一处脚手架变形摇晃,万一坠落不堪设想。”这个信息被消防部门捕捉到后,12名工人随即顶着12级的大风,站在上海中心第69层加固脚手架,排除险情。
“很多网友在网上披露,哪里很危险,哪里树倒了,哪里有人在抢修。”路红说。
在专栏作者涂子沛看来,这正体现了信息开放在抗灾抢险中的巨大助力。涂子沛是一名信息技术经理人,现居美国匹兹堡,曾在国内政府部门做过近10年数据统计工作。他新近在国内出版的《大数据》一书中阐述,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同时也会是真正的公民社会。气象信息和政务信息时时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有效互动,极大提高了抗灾能效。
网友“5拜拜530”发布信息称,目前上海的所有下立交均配套建设有泵站,一旦出现积水,马上可以强排,大家下桥不用太担心。但上海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胡欣纠正说,由于多条内河正遭遇高潮位,泵站没法及时排水,这才造成了北部地区近400条马路出现积水。
9日一早,市区已经没有积水,街道全部变干,只有一些被刮倒的梧桐树还倒在路上。
“一定要看微博才是真的!”路红说,她更相信微博上的眼睛和声音,不过,台风期间,“我包括网友,都很难挑出政府的毛病。”
照搬巴黎,做不到
25日,上海又迎来台风“布拉万”的考验。
随着台风光顾上海的,还有一个坏消息。
8月22日,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个研究结果称,位于河流三角洲的全球9座城市,包括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和鹿特丹等,最易遭受洪灾袭击的城市是上海。
“这是对我国城市天气预警的一次有益忠告。”有评论称。
早在4年前,上海市防汛办总结北京奥运会后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称,“这场暴雨的强度百年一遇,而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已接近极限。”
事实上,上海市的区域除涝工程排水标准是15年一遇,城镇排水系统为一年一遇,只有机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地区达到三至五年一遇标准。
而媒体在反思北京“7·21”暴雨灾害时提及最多的例子,是东京地下宫殿式的蓄水池和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果照搬这两个城市的做法,北京客观上做不到。”央视评论员徐慨说,巴黎的下水道是1853年建的,这个欧洲最早开建的城市排水系统,是规划先行的典范。而北京近30年来的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地下空间饱和,已经失去了预先规划、预先建设、全城提高排水标准的机遇,而且这种困境已经不可逆转。
这样的困境,同样摆在上海等中国其他城市身上。
“要改造一个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绝非一日之功,但及时发布信息、提高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却是我们立刻就可以反思、总结并付诸实践的。”“7·21”北京暴雨灾害后,涂子沛连夜写了一篇介绍美国如何发布气象灾害信息的文章,强调有效的预警是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手段。涂子沛介绍了美国国家天气服务局先后推出的电子邮件订阅预警信息服务,开通了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账号,用于向社会实时发布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时效性。
如今,上海市气象局已经可以通过传真、电视、广播、电话、网站、微博、短信、电子显示屏、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手机智能终端等多个渠道、多种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上海市气象台微博发布员何振贵说,每天一条气象微博最多可以转发上万次,粉丝看到再转发,这个传播范围就非常广了。
“海葵”过境后,建立还不到一年的“上海天气”微博粉丝增加了1万,总计达到10万粉丝,而“上海发布”这个政务微博粉丝已经接近200万。
“政府并没有鼓励我们开微博,不过,这个真的是大家需要的。”上海市气象台另一名首席服务官孔春燕告诉记者,全国气象预警水平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多渠道地发布信息,尽可能地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出去,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收到,然后,各部门再一起应对它。(文/片 记者 张榕博)
·【视频】上海:台风逼近 当地发布预警防范
·“海葵”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对上海影响仍将持续3天
·上海启动防汛防台最高等级响应
·上海部署防御强台风“海葵” 今日将撤离20万人
·上海全力防范双台风(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