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的话】在城市,推行“主动防范警务制”、网格化巡逻等防范模式;在农村,实施“联户互保”细胞工程,建立群防群治模式;在牧区,建立集治安防范、生产信息、抗灾自救、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草原110”防范模式……目前,内蒙古已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覆盖,群众“平安指数”不断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基本方针,把贯彻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龙头”来抓,严格落实责任查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全区各级综治、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严格履行职责,不断加大检查考核和奖惩督办力度,创新社会综治防控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稳定创建工作格局。
治安管控能力全面提升
“有矿区公安昼夜巡逻,小偷哪敢来?”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神华新村,78岁的李根老人告诉记者,自2009年回迁入住新村以来,他对这里的治安非常满意。
乌兰木伦镇辖区有14座大型煤矿、39家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密度大,治安管理难度高。鉴于这种情况,乌兰木伦派出所联合神华集团布尔台煤矿保卫部,于今年5月成立了联合警务室,串并布尔台、寸草塔、寸草塔二矿3个煤矿,形成联动警务体系,实行全天巡防排查。依托警务室对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和出租房屋进行登记管理。通过与计生办包片责任人协调,计生部门与公安机关的人口信息系统实现对接,互通有无,治安管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内蒙古公安机关按照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关于开展“三个攻坚战”的具体要求,坚持严打、严防、严管、严治“四严”并举,深入开展了命案攻坚战、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专项行动,成功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
7月25日10时26分,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某小区5楼西户失火,经查,一位年轻女子被人刺死后遭到焚尸。喀旗公安局仅用时7天,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闫某。这是一起综合应用合成战、情报战、科技战、信息战等速决战法的经典案例,自治区公安厅提出打“速决战”的理念以来,这样的速决战役越来越多。
一把手亲自上阵,调集破案资源,广大民警坚持“快”字当头———快速接警出警、快速现场勘查、快速调查走访、快速采取措施、快速围追堵截。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内蒙古命案发案数连年下降,现行命案破案率逐年提高,从2009年起连续3年保持在95%以上,绝大多数重大刑事案件在速决时限内告破,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平安工程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生活的安宁,更谈不上发展与繁荣。内蒙古各地各部门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入开展平安工程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呈现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落实的良好态势。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作为平安工程两大“子项目”的“邻里守望”“平安互助”工程走进城乡社区。此外,他们还在农村牧区组建了“联户专防”队伍,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管理基础。针对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问题逐年增多的现状,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搭建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三位一体”联调工作平台,使道路交通事故等调解结案率大大提高。
如何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争取社会综治防控的“提前量”,是平安工程创建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苏木街道、嘎查村(居)五级网络,层层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各类焦点民生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得到全面加强。
乌海市乌达区每年都把重大“惠民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相继解决了劳服企业职工和符合条件的拆迁居民8000余人的养老统筹问题;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捐款等方式,资助1000余名“零参保”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建成200余栋保障性住房,使1.1万户居民搬迁入住;通过实施多项民心工程,改善了矿区沉陷区搬迁居民的生活环境。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狠抓民生服务创新,累计投入14亿元,解决学生入学入园难题;创新“整村医疗”“整村养老”保障机制,共有27个村2.1万人参保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5个村的1.2万人参保了医疗保险;创新就业服务机制,连续5年免费培训和输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
“解决好社会问题,是做好治安工作的前提。”在7月底召开的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上,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陶建进一步要求各地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草原110”让安全如影随形
发生火灾时,“草原110”就成了火警119;牧民生病时,“草原110”就成了急救120……囊括了打、防、控、管、建多项功能的“草原110”,使内蒙古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如今,内蒙古“草原110”报警服务系统使用的出警车,大都是牧民的私家车,车辆有统一的外观,还装着ETS卫星报警电话。8月12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苏木新阿米都拉嘎查报警点,记者见到了驾驶自家的“战旗”越野车执行任务归来的牧民伊拉塔,他说:“政府为我们减免了养路费,出车给发燃油补贴,加上‘草原110’还救过我一命,很愿意出一把力!”
原来,1999年7月的一天,伊拉塔骑摩托车到旗里办事时突遇大雨,因视线不好摔下路基后昏迷。达来边防派出所民警发现后,将多处骨折的伊拉塔送到60多公里外的医院,还为他垫付了3000元医药费,使他转危为安。
边境牧区的卫生机构都在苏木
(镇、场)所在地,群众一旦受伤或突发急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为此,锡林郭勒盟边防支队加强培训干警、“草原110”联防队员的救护技能,协调驻地卫生院及时抢救和转运危重病人。同时,他们在治安复杂地段和重要通道建立了47个报警点、16个固定警务室、11个流动岗,重组了16个治保会和18个联防队,形成了以警务室民警为骨干、“草原110”报警点和联防队为主力、治保会等群防力量为依托的打、防、控联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边境治安防控能力。
经过14年的建设发展,内蒙古各边防支队依托“草原110”,累计破获刑事案件4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95人,查处治安案件2343起;抢救转运危重病人及伤者4596人,扑灭草原火灾741起,找回失散牲畜23万余头(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600余万元,边疆群众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
“稳定千家乐,和谐百姓安。”随着平安内蒙古的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动人的和谐新曲正在北疆大地奏响。在安居乐业、人心思进的社会环境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必将在新的征程中继续阔步前行。(记者 刘春芳)
·传统民族盛会展示现代内蒙古风采
·内蒙古“十二五”要建2000个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
·内蒙古截至目前共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5096个
·内蒙古:军民团结共筑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乌海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实践:居民互助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