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广东

广东 改革潮头更争先

2012-08-24 14:52: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广东,开放的前沿,改革的热土,创新的尖兵。

    广东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正是得益于改革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社会管理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资源压力大等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广东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危机。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有清醒的认识。这10年,广东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不减、力度不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更大、手笔更大。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广东有这样的担当,也有这样的自信!

    简政增效,建设服务型政府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广东首先从改革考核、考评、考察的“指挥棒”入手,制定实施了《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各级干部告别“GDP崇拜”,建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4个考核指标组。

    以“大部门制”、行政审批、富县强镇、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为突破口,广东各项改革逐步深入。以简政增效为目的的“大部门制”,首先在深圳、顺德“试水”。深圳探索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制”,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200项。佛山市顺德区将41个党政机构合并为16个。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各级政府大刀阔斧地精简权力“清单”。2008年,广东省政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0项,并向地级以上市下放107项行政审批事项。21个地级以上市取消25.5%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60%以上的行政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并联审批,窗口单位办事全部公开。

    今年,广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减”二“放”三“转”,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全省拥有行政审批权的54个部门、1120项被列入清理范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了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79项、转移事项55项、下放事项115项、委托事项5项。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扩大开放,力推多元化战略

    最近5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先后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美元大关,去年达到9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逾1000亿美元;新增外资企业3.5万家;累计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1364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取得这样的业绩,殊为不易。究其原因,一是“三保”,保市场、保企业、保稳定;二是“三促”,促调整、促转型、促创新。

    广东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出口品牌带动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主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从简单加工装配逐步转变为以“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为主要形态。外资来源结构不断优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稳步上升。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设立企业778家、投资总额达556.1亿美元,外企设立研发中心400多家。

    同时,广东充分发挥地缘、人缘、商缘的优势,积极把握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签署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等机遇,全面拓展与港澳台、东盟等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目前全省共设立对外开放一类口岸54个、二类口岸88个、车检场65个,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设有口岸以及海关等口岸检查检验机构,均可就地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手续。

    实施CEPA先行先试政策之后,大批港澳服务业项目进入广东,拓展了港澳经济发展空间。三地的银行、证券、教育、医疗、旅游、分销、会展、个体工商户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仅港资银行在广东设立的营业机构就达100多家,占广东省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和总资产的比例均达到六成。同时,广东企业赴港上市达120多家,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

    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后,粤港、粤澳两个框架协议也相继签订。深圳的前海、广州的南沙、珠海的横琴,被列为粤港澳合作的重点区域,它们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成为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以人为本,社会建设惠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不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干好所有的事。” 基于这样的认知,广东省上下步调一致,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广东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0%,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11%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的职能,9%的社会组织接受政府的购买服务。

    去年,全省性社会团体共承担政府委托、转移的职能394项。获得政府补助1.25亿元的东莞,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率先“松绑”——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再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做“婆家”。

    今年7月1日,广东全面放开民间组织登记,通过此举,力争到“十二五”末,每1万人拥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达到常住人口的10%,即约1000万人。8月1日,广东取消向外来务工人员收取的治安联防费,每年减轻流动人员负担约6亿元。

    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投入增长,逐步改变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过去5年来,广东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到1万亿元。去年“十件民生实事”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广东各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1789.26亿元,同比增长12.19%。

    据统计,过去5年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指数,珠三角地区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

    加强党建,政治优势更彰显

    第一个外资企业党支部、第一个外资企业党委、第一个以流动党员原籍为纽带的“同乡”型党组织,第一个律师协会党组织、第一个省级社会组织党工委……这一连串“第一”,是广东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取得的硕果。

    广东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党建工作“有主题才有灵魂,有载体才有抓手,有重点才有亮点,有创新才有活力,有督查才有成效,有作为才有地位”。

    越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广东省委主动应对挑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面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强大力量。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在广东,竞争性选拔干部已成常态,去年,全省通过公开选拔、公开遴选等形式,选拔干部3139名。

    借鉴抓经济项目的办法,广东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主业”意识,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责任制。目前,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5000多个,到点调研指导达1.3万人次。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基层党代表定期坐班接受群众来访,成为“知党性、听民意、促和谐”的“全程代表”。目前,全省已建成3000多代表室,实现了在乡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在推动“两新”组织党建的过程中,广东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载体,使之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主流相融合。目前,广东形成了“两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两新”组织党建的总体覆盖率达到99%。

    作为全国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广东省积极创新党员属地管理机制,努力“让每一位党员都找到组织,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记者 王 楚 杜若原 刘泰山)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北京市教委:多数老百姓能接受幼儿园新收费标准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广东网”明年开通
·广东启动社会创新研究联盟 解惑社会管理困境
·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幸福广东"实现新跨越
·广东民间组织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颁奖”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