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广东

广东 改革潮头更争先

2012-08-24 14:52: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以人为本,社会建设惠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不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干好所有的事。” 基于这样的认知,广东省上下步调一致,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广东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0%,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11%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的职能,9%的社会组织接受政府的购买服务。

    去年,全省性社会团体共承担政府委托、转移的职能394项。获得政府补助1.25亿元的东莞,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率先“松绑”——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再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做“婆家”。

    今年7月1日,广东全面放开民间组织登记,通过此举,力争到“十二五”末,每1万人拥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达到常住人口的10%,即约1000万人。8月1日,广东取消向外来务工人员收取的治安联防费,每年减轻流动人员负担约6亿元。

    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投入增长,逐步改变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过去5年来,广东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到1万亿元。去年“十件民生实事”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广东各级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1789.26亿元,同比增长12.19%。

    据统计,过去5年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指数,珠三角地区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年均提高0.36个百分点。

    加强党建,政治优势更彰显

    第一个外资企业党支部、第一个外资企业党委、第一个以流动党员原籍为纽带的“同乡”型党组织,第一个律师协会党组织、第一个省级社会组织党工委……这一连串“第一”,是广东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取得的硕果。

    广东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党建工作“有主题才有灵魂,有载体才有抓手,有重点才有亮点,有创新才有活力,有督查才有成效,有作为才有地位”。

    越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广东省委主动应对挑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面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强大力量。

    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在广东,竞争性选拔干部已成常态,去年,全省通过公开选拔、公开遴选等形式,选拔干部3139名。

    借鉴抓经济项目的办法,广东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主业”意识,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责任制。目前,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5000多个,到点调研指导达1.3万人次。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基层党代表定期坐班接受群众来访,成为“知党性、听民意、促和谐”的“全程代表”。目前,全省已建成3000多代表室,实现了在乡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在推动“两新”组织党建的过程中,广东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载体,使之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主流相融合。目前,广东形成了“两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两新”组织党建的总体覆盖率达到99%。

    作为全国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广东省积极创新党员属地管理机制,努力“让每一位党员都找到组织,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记者 王 楚 杜若原 刘泰山)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北京市教委:多数老百姓能接受幼儿园新收费标准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广东网”明年开通
·广东启动社会创新研究联盟 解惑社会管理困境
·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幸福广东"实现新跨越
·广东民间组织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颁奖”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