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放的前沿,改革的热土,创新的尖兵。
广东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正是得益于改革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社会管理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资源压力大等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广东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危机。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有清醒的认识。这10年,广东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不减、力度不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更大、手笔更大。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广东有这样的担当,也有这样的自信!
简政增效,建设服务型政府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广东首先从改革考核、考评、考察的“指挥棒”入手,制定实施了《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各级干部告别“GDP崇拜”,建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4个考核指标组。
以“大部门制”、行政审批、富县强镇、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为突破口,广东各项改革逐步深入。以简政增效为目的的“大部门制”,首先在深圳、顺德“试水”。深圳探索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制”,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200项。佛山市顺德区将41个党政机构合并为16个。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各级政府大刀阔斧地精简权力“清单”。2008年,广东省政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0项,并向地级以上市下放107项行政审批事项。21个地级以上市取消25.5%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60%以上的行政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并联审批,窗口单位办事全部公开。
今年,广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减”二“放”三“转”,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全省拥有行政审批权的54个部门、1120项被列入清理范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了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79项、转移事项55项、下放事项115项、委托事项5项。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扩大开放,力推多元化战略
最近5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先后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美元大关,去年达到9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逾1000亿美元;新增外资企业3.5万家;累计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1364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取得这样的业绩,殊为不易。究其原因,一是“三保”,保市场、保企业、保稳定;二是“三促”,促调整、促转型、促创新。
广东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出口品牌带动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主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从简单加工装配逐步转变为以“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为主要形态。外资来源结构不断优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稳步上升。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设立企业778家、投资总额达556.1亿美元,外企设立研发中心400多家。
同时,广东充分发挥地缘、人缘、商缘的优势,积极把握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签署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等机遇,全面拓展与港澳台、东盟等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目前全省共设立对外开放一类口岸54个、二类口岸88个、车检场65个,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设有口岸以及海关等口岸检查检验机构,均可就地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手续。
实施CEPA先行先试政策之后,大批港澳服务业项目进入广东,拓展了港澳经济发展空间。三地的银行、证券、教育、医疗、旅游、分销、会展、个体工商户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仅港资银行在广东设立的营业机构就达100多家,占广东省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和总资产的比例均达到六成。同时,广东企业赴港上市达120多家,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
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后,粤港、粤澳两个框架协议也相继签订。深圳的前海、广州的南沙、珠海的横琴,被列为粤港澳合作的重点区域,它们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成为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北京市教委:多数老百姓能接受幼儿园新收费标准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广东网”明年开通
·广东启动社会创新研究联盟 解惑社会管理困境
·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幸福广东"实现新跨越
·广东民间组织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颁奖”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