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浙江

浙江:为民营经济发展披荆斩棘

2012-08-24 14:16: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8月24日电(记者王政、黄深钢)率先打破“玻璃门”放开投资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浙商回归”、“四大国家战略”为民资开拓领域、要素资源配备倒逼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先发地浙江,仍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披荆斩棘,推动浙江经济发展。

    浙江欧拉姆阀门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泵阀之乡”温州瓯北的一家普通阀门厂。今年以来,沿海地区制造业普遍遭遇“寒冬”,外贸订单锐减,企业利润持续“摊薄”。多重困境让欧拉姆董事长金志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企业再贷不到款,就只能关门了。”

    就在这时,浙江省万名干部进企业活动帮了金志远的大忙。温州市永嘉县侨办、工商联等多个单位主动上门“会诊”企业困境,聘请专门机构完善欧拉姆财务报告,并主动和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对接,将欧拉姆的14项专利转变成了企业急需的800万元贷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浙江,像欧拉姆一样不起眼的企业有千千万万,正是这一个个不起眼的中小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他们的困境也是浙江的困境,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副会长蔡骅说。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共有8万多名机关干部“进村入企”,帮助企业解决近十万个问题,落实融资上百亿元。

    帮扶之外,浙江主动向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刀”。就在温州部分企业主“跑路潮”之后没多久,浙江省政府就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浙江民间资本参与到包括铁路、电力、海岛开发等在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总之一句话,只要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去。”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民资“开门”始终是浙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启动,使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民间资本可以进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业中,民间借贷也逐渐进入正式金融体系“轨道”。紧接着,浙江丽水又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民资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大门打开。

    一系列措施正在拓宽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路,资本市场的“浙江民营军团”广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创业板319家公司中,浙江民企有32家,占据10%份额;67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浙江有114家,占比近17%。几年来,浙江民企从创业板首发募资达260亿元,进军资本市场不仅使民企募集到了资金,也推动民企“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为了在解决企业危机的同时促进浙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速资本“回流”实体经济,浙江省出台《关于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资本“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夯实金融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

    在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带动下,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向好变化。据统计,今年前半年,浙江企业利润降幅呈逐月收窄态势。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