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河南

河南:坚定地走“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2012-08-24 14:05: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一种精神解万难

    河南人的性格,就像中原的土地一样,看上去平常、平静又平凡,内里却藏着极强的责任感、满腔热血和远大追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人坚信思想解放是“总开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们认为,河南转型的最大障碍,是“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上不理解、不到位”。

    这种态度,不可能解决“河南之难”。

    在具体工作中,“三化”协调会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粮食安全,又不能耽误工业化、城镇化;既要搞技术创新,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如此纷杂的矛盾,需要领导干部们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他们统筹兼顾的管理“艺术”。

    河南省委清醒地提出,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河南省委更提醒广大干部,成绩让老百姓说,差距由领导干部自己讲,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6月起,一场润物无声的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活动持续展开。从“九论”到“新九论”,从“十八谈”到“新十八谈”,从报刊文字版到电视版,18个省辖市、数十个省直部门利用媒体平台,各亮“家底”,自揭“家丑”,边做自我批评,边为发展立纲定调。全省梳理出的问题近1000条,覆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如今,全省108个县也积极参与其中。

    “讲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我们都要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向全省领导干部提出的郑重要求。

    马克思说:“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如今,中原城乡正在探索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承载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的殷殷期盼,凝聚了千百万河南干部群众的智慧汗水。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全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这样评价河南的探索。 本报记者 刘先琴

    中原是炎黄子孙的母体,是华夏国家的胸膛。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每一次盛世,大都源于中原的繁荣:只要中原稳定,人丁兴旺,粮食丰产,“盛世”就不期而至。

    河南的“难处”,也是中国的“难处”。如果这种发展态势的“被动性”,不能转化成破釜沉舟、扭转乾坤的“主动性”,就没有未来可言。

    河南在中国的位置,正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厘定河南的发展路子,就是重新审视中国的未来道路。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求生”的需要,是“逼出来的出路”,更是“谋河南的事,破中国的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用河南话讲,叫“一根扁担挑两头”,其内涵却无限大:

    一头挑着农业,一头挑着工业;

    一头挑着东部老经验,一头挑着中西部新探索;

    一头挑着昨天积累的旧矛盾,一头挑着明天的新希望。

    这是务实的河南人主动的选择;这是奋进的河南务实的选择。(记者刘先琴)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河南新郑:夯实基层组织 助力“三化”协调发展
·河南新郑: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河南郸城县保障性住房惠及2400多户低收入家庭
·河南严禁“停水停电逼迫当事人”等执法扰民行为
·河南新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