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河南艺术中心。 陈更生摄
河南至少有两个“第一”广为人知:
其一,户籍人口超1亿,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其二,2000年后连续十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即便去年落在黑龙江省之后,河南仍保持连续8年增产、6年超千亿斤的纪录,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每年调出原粮及加工品400亿斤。
“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均翻了一番,分别突破2万亿元、1万亿元、2000亿元和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万元和5000元。
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同“中国的缩影”。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全球化竞争中,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三农”问题待解、工业化进程刚刚过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一系列挑战摆在面前。
中原是四方聚合之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今天,这里能否再为中国蹚出一条新路?
2011年河南生产总值达27232亿元,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约为十年前的3倍,今年有望突破3万亿;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04元,约为十年前的2倍;
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08.5亿斤,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较十年前增三成多。今年上半年,夏粮总产量达637.2亿斤,实现“十连增”;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84.6%,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地区首位……
一连串耀眼的数字背后,更令人关注的是河南多年发展经验中探索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即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一条路子走到底
2011年,河南农民外出务工出现历史性的转折:1360多万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首次超过出省打工人数260多万。让农民在家门口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是河南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带来的变化之一。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当时,河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程度上,没有高速发展的工业,“古、土、穷”一度成为河南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粮价低、农业比较效益差,也使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陷入了“河南河南何其难”的境地。
面对要工业还是要农业这个看似“鱼和熊掌”的矛盾,历任河南省的决策者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河南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八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一层楼。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2011年,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郑重承诺,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
一份责任担在肩
河南人民深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他们是有重要责任的。河南耕地仅占全国1/16,小麦产量却占1/4强,粮食总产量占据1/10。除满足自身需求,每年向国家贡献原粮及制成品折原粮400亿斤以上。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河南要再贡献超过1/7。十年之内每年都要增产近20亿斤。担子着实不轻。
“三化”协调发展,对河南意味着首先要履行责任,千方百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耕地和环境安全。10多年以来,全省整治农村土地近1500万亩,新增耕地近400万亩,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总产实现了“八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三农”问题突出依然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现实问题。在认真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河南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村节约下来的土地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让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转变,让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两年前,焦作市沁阳袁屯三村合一,腾出158亩土地引进企业。村民花4万元就搬进了新居,别墅如今已值50万元。住房好了,道路平了,电压稳了,袁屯村去年新增汽车16部,居民用电量由平均每户六七十度,增长到200多度。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焦作已经规划150个,全省已经规划近万个,启动2000多个,建成300多个。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由此有了崭新的平台。
新型城镇化像一座桥,贯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2011年河南汽车、电子信息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全省外贸总额直接跨过300亿美元大关,打破了多年来进出口总额长年徘徊在200亿美元以下的局面。粮食生产也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再获丰收,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比重达到75%以上。
·河南新郑:夯实基层组织 助力“三化”协调发展
·河南新郑: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河南郸城县保障性住房惠及2400多户低收入家庭
·河南严禁“停水停电逼迫当事人”等执法扰民行为
·河南新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