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队伍建设

河北省法院文化建设纪实

2012-08-24 13:55:1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这里活跃着一支法官“文化军”

——河北省法院文化建设纪实

    7月11日,河北高院院长高勇(左一)饶有兴趣地参观唐山市路北区法院书法摄影展。丁力辛 摄

    听说有了《法官组歌》,记者便先听为快,把组歌中的15首歌曲从头到尾听了一遍:

    “‘三个至上’指方向,法官心里亮堂堂……”大合唱《“三个至上”指方向》雄壮有力;

    “人民为法官安上了翅膀,人民抚育了法官的成长……”男女声对唱《人民——法官的爹娘》情真意切;

    “光荣啊,人民法官,将党的信任、国家的责任担在了肩……”大合唱《光荣啊,人民法官》坚定豪迈……

    歌词作者、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董林华告诉记者,他创作《法官组歌》歌词后,请了作曲家谱曲,还请了专业演员演唱,他想用这种特殊方式去展现人民法官的精神风貌。

    记者在河北法院还接触了一些像董林华一样积极投身于法院文化建设并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法官,于是记者断言:河北法院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河北法院活跃着一支法官“文化军”。

    “沉醉东风月下读”

    前不久,记者参加了由河北法院读书研究会召开的读书经验交流会,会上介绍读书体会的大都是来自审判一线的法官。在审判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还要“沉醉东风月下读”?“主观”原因是,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客观”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读书风的影响:

    河北高院党组每年都确定院领导干部必读的书目,院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精读2至3本书。2010年以来,该院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召开二次读书体会交流会;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河北高院有13名党员、团员在研读四卷本《中国共产党党史》及《苦难与辉煌》等党史书籍后,精心撰写演讲稿,并在全院学党史读党史演讲大会上演讲,他们满怀激情讴歌了党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人民法官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河北高院办公室的读书活动也有声有色:制定《关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安排意见》,推荐《你在为自己工作》、《礼仪金说》、《国情备忘录》等书目,确定每周四下午为读书时间。每人阅读完一本书后,还要撰写心得。《用平实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筑梦踏实,创造幸福人生》、《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一篇篇用“心”撰写的心得不仅表达了干警们的读书感悟,也诠释着干警们的不懈追求和高尚情怀。

    在河北高院的影响带动下,河北各级法院兴起了读书风。

    今年3月,邢台中院为全市法院干警推荐了《态度决定一切》一书,还要求每位干警都要写出读书心得。5月3日,邢台中院举办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暨‘态度决定一切’主题演讲”比赛,在初赛、预赛脱颖而出的12名干警登台演讲。

    今年4月,承德县法院为全院干警发了《感恩的心》一书,全院95名干警每人都写了读后感。该院院长刘宗秀告诉记者,过去有的法官不懂得感恩,《感恩的心》一书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全院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刚上任的衡水中院立案庭庭长张晓慈过去一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她读的比较多的书是小说。她读小说时特别注意了解各类人物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有了这样特殊“阅历”,她在调解民事案件的时候就能够把握当事人性格和心态。她自2002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以来所办案件从未出现涉诉上访。

    内丘县法院城关法庭庭长邓国鹏每天要读两个小时的书,而且多是古典书籍。古书读多了,他讲起话来也是“文绉绉”的:“‘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的意思是待人要温和、谦恭。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做到。”他在主办42件系列征地补偿款纠纷案件中,躬身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面对各方当事人做到“一碗水端平”,42件案件全部顺利结案。42户村民拿到征地补偿款后,敲着锣打着鼓将锦旗送到了法庭。

    “胸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定要给予/请给我明月清风/让我和太白举头遥望/让我与东坡把酒相问/千年明月共赏/万里清风同沐……

    这是石家庄市裕华区法院副院长王惠创作的诗歌《如果一定给予》中的诗句。王惠向记者坦言,她的作文学作品多是有感而发,工作之余搞一些文学创作是对自己文化素养的一种提升。

    记者还接触了一些像王惠一样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法官。

    冀州市法院研究室干部白春娥于去年10月参加法院工作后才知道,没有一定文字功底连判决书都写不好,于是她开始了文学创作。“……汲取阳光的力量,平衡天平的两方;效仿阳光的温暖,抚慰百姓的内伤……在太阳下我们希望,温暖的大地永远安康;在太阳下我们祈祷,幸福的日子源远流长……”她创作的诗歌《阳光畅想》表达了一位年轻法官的志向和理想。

    丰宁县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万里在业余时间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他以本院审理的一件刑事案件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枪猎》已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创作的网络小说《70年代那场战争》已在网络上公开发表。他创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已完成10多集。他对记者说:“创作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也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

    沧州中院研究室主任马光辉是个“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杂文都写,无论写什么,都是“真诚诉说”和“深情表达”。她创作的散文诗《为平凡喝彩》既鞭策了她自己,也激励许多“平凡”的人:“……就让我们做一只萤火虫吧,哪怕就那么一点光亮,也要尽闪微弱的光辉;就让我们做一颗流星吧,哪怕是转瞬即逝,也要再现些许光芒;就让我做一个最平凡最朴实的工作者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蜡炬成灰。”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种可喜现象,就是有些法院院长在百忙中也拿起创作的笔去抒情咏物、赋志感怀。

    在衡水中院院长周廷生倡导下,衡水中院于去年11月成立了“阳光文学社”,该市两级法院已有62名文学爱好者报名加入“阳光文学社”。周廷生不但担任“阳光文学社”的名誉社长,还带头创作。他创作的杂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发表后受到好评。“阳光文学社”成立至今已创作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审判故事等上百篇,有些作品还被新闻媒体公开发表。

    易县法院院长周英民仅在易县法院工作的六年中就创作150多首诗歌和40多篇散文,他的作品真切表达了人民法官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司法事业的挚爱。他的体会是:“创作出作品后即可以‘自我欣赏’,还可以去感染其他干警;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笔墨丹青印我心”

    《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最近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打开作品集绘画卷,唐山中院时任宣传处处长王晶明创作的历任最高法院院长油画画像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记者虽是书画“门外汉”,但也看出了一些“门道”:这组作品较好地刻画了每位院长的精神气质,甚至能让人“读”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坚韧和刚毅;每幅作品都以一定时期的相关历史“片段”为人物背景,人物与背景互为呼应,使这组画像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油画系的王晶明告诉记者,他创作这组画像时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历任院长生平资料,每天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刚从天津美院毕业的儿子也来帮忙。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这组画像终于完成,并在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中获得特别奖。

    邢台市桥西区法院审判员赵景增是颇有名气的法官书法家,他入选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的一幅行书作品就是由最高法院“指定”创作。此幅作品自然天成,潇洒流畅,既有“传统”之法,又显“一家”之风。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并获奖,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另有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最高法院博物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永久收藏。他倍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法院文化建设“增砖添瓦”。近年来,他应邀为各级法院创作书法作品达三百幅之多,如今在河北高院审判办公楼悬挂的就有20多幅。

    《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书法卷中,有一幅颇见功力的楷书作品吸引住了记者的眼球,作者是曾在河北省围场县法院当了7年法庭庭长的隋海成。已练了28年书法的他把研习书法作为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必要手段,养成了温和、谦逊、沉稳的性格,并把研习书法必须具有的那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承德中院于去年7月将他选调到中院,就是为了让他的“一技之长”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如果说王晶明是用色彩“抒情”,赵景增、隋海成是用笔墨“歌唱”,平山县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阎华中则是用光影“诉说”。

    打开《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摄影卷,阎华中拍摄的题为《巡回调解法庭》的一幅纪实性照片特别抢眼。照片画面中,审判席上的合议庭成员,原、被告席上的当事人,以及蹲着的、坐着的和站着的旁听者,神态及位置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可以断言,阎华中在拍摄时没对拍摄现场进行一丝一毫的“干预”。此幅照片在摄影卷中还是唯一的跨页且独占两页的作品。阎华中过去以拍摄风光为主,这些年他把镜头转向了审判第一线。在他看来,宣传法院工作离不开“相机”的作用。

    在河北法院,也不乏有“一技之长”的“文化团队”,唐山市路北区法院就是其中之一。

    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院长何长柱自幼研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他还酷爱戏曲和古典文学。尝到“文可育人”甜头的何长柱提出了“文化治院”的思路,并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影响带动全院干警。今年7月,该院举办第四届书法摄影展,全院有186名干警选送了作品,参展作品多达374幅。丰富的文化生活既提高了队伍素质又提高了队伍凝聚力。

    法官不仅很“铁面”,也很“儒雅”;法院不仅很“严肃”,也很“多彩”。这是记者的感慨。(记者 丁力辛)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上海徐汇法院:文化寻根唤醒文化认同
·法院文化的“积淀、细节、精进”
·推进法院文化 构建文化法院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繁荣发展法院文化
·上海“一网一书”力推法院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