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东
对于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生成顺序、内在联系,较流行的有三种看法: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推广论。认为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先有仅限于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然后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再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在先论。认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先有第一个伟大发现,创立了唯物史观,初始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70年代以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初步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直到20世纪年代苏联模式教科书中,辩证唯物主义才构成体系。
第三,仅限于唯物史观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创造只有唯物史观,初始范畴是人或异化,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则是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借助于恩格斯个别论著生造的东西,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哲学,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颇为流行。
这三种流行看法,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割裂了马克思哲学创新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块整钢。
我们不妨按照“早期—中期—后期”这样一个线索,来搜寻马克思的思想足迹。
一、马克思是新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
马克思打算写辩证法专著的想法酝酿已久,青年马克思很早就萌发了写出“新逻辑学”——辩证法的最初想法;同时,在早期探索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同时,他就深入研究过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并以论战形式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为新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实践观、存在观、世界观。
的确,没有留下完整的历史文献来说明马克思早期对辩证法的专门探讨,但是有许多片断的历史文献,如同蛛丝马迹,可以理出一条缕缕不绝的线索,在相当可靠的程度上证实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就已酝酿着写出辩证法(“新逻辑学”)专著的初步打算和初步尝试。他在1837年致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并写了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原则的体系。”[1](p.13)“我最后的命题原来是黑格尔体系的开端”,“它本来应当是一部新逻辑学”。[1](p.15)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自己应当写出“一部新逻辑学”。只要稍微了解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就知道这里讲的“新逻辑学”并不是新的形式逻辑,而是辩证法的同义语。青年马克思这个萌芽中的想法,后来并没有泯灭,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牢固。
有些历史文献提供了一些迹象,表明马克思在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期间,可能对设想中的“新逻辑学”作了一定探讨,或者写出了某些片断。布鲁诺·鲍威尔在1839年12月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谈到了“马克思计划中的逻辑著作”,谈到了马克思的逻辑研究。在1840年所作的柏林笔记中,有两本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中挖掘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不能同意特伦德伦堡《逻辑研究》一书把亚里士多德看成形式逻辑学家的看法,而把亚里士多德看成辩证法的思想家。他写道:“当亚里士多德宣称综合是一切谬误的原因时,这无论如何是正确的,能够表象和反思的思维一般说来就是存在和思维、普遍和单一、现象和本质的综合……”[2](p.107)在马克思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深思熟虑,令人非常惊讶地提出了最细致的思辨问题;他是一个特殊的探宝者,无论在什么地方涌出了通过丛林奔向峡谷的活泉,他的魔棍都会毫不错误地指向这股活泉。[3](p.107)这一研究不是孤立的,看来是围绕着写出“新逻辑学”这个主旨进行的哲学探讨的一部分。马克思和列宁一样,都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古代的黑格尔”,注重的是他的辩证逻辑——辩证法的活的源头。
还可以找到的一些佐证,是当时“博士俱乐部”一些成员的通信。正如科尔纽所说:我们很难确切地断定,马克思在初期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中以及在他们创立批判哲学方面,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无疑是不小的,因为从他当时的朋友们的信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对他的评价很高。[4](p.186)同样,我们也很难确切断定,马克思在探讨“新逻辑学”方面迈出了多大步伐,但是似乎可以有根据地推断,他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某些发人深省的思想,或写出个别后来未能发表和保存下来的片断。科本曾经在当时致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是一座思想的仓库、制造厂,或者按照柏林的说法,思想的牛首。”[3](p.157)赫斯1841年致友人的信中,更为尊崇地写道:“你应该准备着去会见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他无论在思想上或在哲学而且超过了费尔巴哈。而这一点总是有意义的。当他开始讲逻辑课的时候,如果我能够在波恩,我一定会是他的极热心的听众……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亨、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3](p.261)从他的评价之高和特别提到开“逻辑课”这一点来看,很可能他不只读过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还知悉马克思关于逻辑——辩证法研究的某些新颖见解。
青年马克思走着一条迥然不同于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独特道路:哲学与革命的政治实践紧密结合,从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他的哲学兴趣首先转向与政治实践直接毗连的唯物史观,构成了19世纪年代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革命实践和历史时代的紧迫需要,使马克思自觉地改变了自己思想发展的舵轮。这正是马克思之成为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不过,创立一种新逻辑学的初衷,在他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之后,并没有改变,而且时时有所流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独列出一部分——《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认为“现代的批判同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5](p.156)他还极其简要地探讨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劳动与异化、肯定与否定、主动与受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成熟著作《哲学的贫困》,同样单独列出一节,专门探讨辩证方法。
概括地说,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创时期,他为新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先后作出了三次有决定意义的奠基工作:
第一次奠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成了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基本范畴与理论细胞。
第二次奠基,1845年春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这个细胞中,生发出新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即新世界观的萌芽。
第三次奠基,从1845年到1846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47、1848年写成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进一步体现了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精神实质,以“实事求是”精神,创新哲学,改变世界,解放人类。
马克思哲学文本不仅有单个文本,而且有由一系列文本构成的文本体系。马克思哲学文本体系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残篇断简,而是有历史与逻辑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问题是怎样找到一个“线头”、一条引线,解开这个文本体系呢?
与此相应,马克思哲学范畴也不仅仅有单个范畴,而且有单个范畴加上逻辑联系而构成的范畴链条、范畴系列、范畴群乃至范畴体系。这种范畴体系不是毫无秩序的一团乱麻,而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逻辑体系。怎样才能找到初始范畴、基本范畴,进而找到一把钥匙,打开范畴体系的大门呢?
只有首先抓住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上下篇,率先生成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才能通过这个初始概念、基本范畴、理论细胞,正确把握理解马克思哲学整个思想链条与有机整体,乃至各个范畴和范畴体系。
这里试着提出一个新看法:
必须重新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顶点论”,苏联哲学模式下提出的“不成熟论”,有的中国学者强调不成熟性占主导方面的“矛盾论”,都是有失偏颇的——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的真正历史起点。
实践观与异化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副主题,其中占第一位的正主题,统摄全篇的正主线,首先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异化观。
这里形成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包括四个基本观点: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
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既不是单纯的认识论范畴,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观概念,它首先是新唯物主义存在论、世界观基本范畴,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认识论基本范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形成的上下篇或内外篇。
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这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初始概念、基本范畴、理论细胞,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就是由此生发开来的。因而,只有首先把握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才能找到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枢纽,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独特范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为新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作出的第二次重要奠基。
在这里,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是思想细胞、核心理念,像一条红线那样,贯穿于哲学创新纲要——现代新型存在论、世界观的三个层面之中,一般存在论—社会存在论—应有存在论。
第一层面,一般存在论,把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引入存在论,从而开创以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为根本原则的现代新型存在论,第一—三条:
第一条,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的现代新型存在论;第二条,思维与存在统一于实践的现代新型真理论、认识论;第三条,环境、主体活动与自我三者统一的发展论,创新实践论。
第二层面,社会存在论,把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引入与人关系最为密切、又最为复杂的社会历史领域,第四—八条:
第四条,世界二重化的异化论;第五条,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论;第六条,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统一论;第七条,现实个人与社会形式统一论;第八条,社会生活本质上的实践论。
第三层面,应有存在论,第九—十一条: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第九条,从直观唯物论,到实践活动的唯物论;第十条,从立足市民社会的旧唯物论,到立足人类社会的新唯物论;第十一条,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新论。
马克思为新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出的第三重奠基,是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生成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1845年春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形成的新唯物主义存在观、世界观,进一步深入具体地运用于社会历史与时代,从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成了唯物史观原生形态,在《哲学的贫困》乃至《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当代世界历史的时代观,并且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思想精髓。
对于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论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前提、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其思想重心、独特贡献,两者如一枚金币的两面,合则两存,分则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