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仰马克思主义要在立场和世界观上下功夫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对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上,坚信资本主义在眼下的“强势”和人们的当下欲求(即所谓“人性”)都具有历史的暂时性,而超越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支持这一信仰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尤其是贯穿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如果不从事物的变动发展中、不从超越现状的历史趋势上看问题,而把现存看成僵死的、永存的,或只有渐进性量变的现实,必然把资本主义视为人类“历史的终结”,理想信念也必然被架空。而具有动态的、质变飞跃的、不断超越现状的科学世界观,只能是唯物辩证法。迷信经验、把“事实崇拜”等同于实事求是,是忽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因;把唯物辩证法视为只具有批判性、只适用于革命时期,是忽视唯物辩证法的现实原因。从根本上说,实事求是不仅要求把实践经验提升到规律性认识上,也要求用正确的理论去判断事实、指导实践。历史分析表明,崇拜现存的“事实”,崇拜自发性,就是屈从时下流行的观念和话语,屈从一时居支配地位的选择标准。同样,辩证法虽然重视质变、飞跃,重视推动事物的革命变革,但其本质不在“破坏”、“解构”,而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和改造世界。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只有数量的增减和简单重复的僵死世界。而只有辩证法“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因此,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改革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一总趋势不变。
崇拜自发性在今天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及其价值追求抽象化、永恒化。从世界观价值观上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我们把握唯物辩证法世界观所必须克服的主要思想障碍。资本主义能否被超越的问题,归结到世界观就成为个人主义能否被超越的问题,也就是“联合起来的”、集体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否取代孤立的、片面的、自我中心的个人。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西方舆论制造了许多混乱,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逻辑悖论,什么如果人人都利他的话那将会出现一个“伪君子的世界”,什么只有利己才能真正利他等等,无非想证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不可超越。但是,所有这些表面上气壮如牛的话语却掩盖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可能不多,但肯定会有)时,始终坚持个人利益至上的和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社会后果哪个更好?思想境界哪个更高?作为个人的存在,哪个更自由、更“像人”?不超越个人主义及其价值观,不要说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都不可想象。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正是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利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敏感的神经”,是不能抹杀的。每个党员干部都会面对个人利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怎样处理这一关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因为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在与他人进行各种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集合体(“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或者导致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其基础是狭隘的个人利益;或者引领自我超越、无限发展,其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终究要实现的人民利益。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人生命无限价值的真正出路,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命基础。
但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不是光凭感觉就能树立的,而是要通过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排斥现实的狭隘利益“诱惑”,认清历史客观规律才能自觉确立。当然,它也可以通过历史教训的方式,强迫人们去思考、去接受。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出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顺应历史趋势的“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胜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主义者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为什么那些利欲熏心、利令智昏的贪官只有在关进高墙或结束生命的特殊时期,才醒悟人民利益最大呢?就因为此时的个人狭隘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各种“遮蔽”和干扰已经排斥,因而可以直接面对历史的真相了。当然我们要解决利益问题,不是抹杀和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使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统一,杜绝特殊、非法的个人利益,这就需要突出地强调要从更高更长远的眼界看待利益,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党员干部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协调统一的机制。
首先,党和国家进行战略决策、制定出台各项政策制度时,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时着力把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善于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连接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搞好局部、服务大局。
其次,在推进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坚定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利益面前,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的利益,同时认清在为人民福祉奋斗的过程中也能实现个人的合法利益。
最后,要从“大利益”的高度建立正反典型的动态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平台,让利益的“社会计算”和“个人计算”能够充分沟通、相互转化,防止利益计算中的个人利己主义回潮。可见,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而言,在今天具有特殊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