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心主义

2012-08-24 10:47: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要警惕实践的唯心主义

    一些论者在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去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的各种主张,如: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实践存在论、实践人本主义、实践唯心主义等等。

    这些主张的思想内容和论证方式不尽相同,但其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看法:从恩格斯、列宁到中国共产党人,都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作了不正确的解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直到今天才被他们发现,从马克思的文本中解读出来,显露出本来面目。这种论证蕴含着一个结论:在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的实践中发挥了理论基础作用的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被尘封在书本之中,同一百多年来人民群众的实践无关。

    这样,他们就一笔勾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同时在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的历史,把它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隔绝开来了。这样的观点歪曲了历史的真相。仅就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被付诸实践的,就是在党的全部文献中始终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决不是今天才被某些学者“发现”的别的什么理论,这是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事实。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种一百多年前产生的从未经受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信奉它、坚持它呢?难道就因为它出自一个名叫卡尔·马克思的人的天才头脑吗?毛泽东说得好:“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0](p.1515)

    当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刚刚萌芽时,他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实践本性和社会功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p.50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2](p.527)可是,立志要改变世界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竟然因为被误读而在一百多年中同人民群众的实践完全隔绝了,这究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悲哀呢,还是某些论者制造的谎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真理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2](p.500)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可是,一些论者一边称颂马克思的睿智,一边又抹杀他的思想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历史,抽掉其实践基础,这究竟是在维护、还是在践踏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写道:“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p.500)那些今天才被某些论者以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名义制造出来的、从未与人民改变世界的活动发生过关系的“主义”,不就是这种“离开实践的思维”吗?关于它们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不是应该被看作“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呢?

    显然,他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这正是他们的失足之处。

    我们对讨论经院哲学的问题没有兴趣,所以无意对那些“主义”的各种论据和论证进行辨析。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些被用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几乎都是以“实践”为关键词的“实践哲学”,或“唯实践主义”。一边抽掉实践基础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边又表现出对实践的格外重视,这种奇特的看来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实践作为人类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中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特殊部分,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之所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统一的,并不相互排斥。但是,一些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者夸大了实践在世界中的位置。比如有人主张,马克思的哲学只研究“人类世界”,而实践就是人类世界的本体,“人类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物质世界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这样,他们就把实践夸大成了世界的本体,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相对立。还有论者进一步提出,实践就是人的存在,它包括人的一切活动,而且主要是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这样实践本体论又变成了“人的存在本体论”或“实践存在论”,世界的本体被归结为人的存在,特别是人的精神性存在。有的论者干脆宣布,自己走进了“实践唯心主义”的光辉彼岸,成了无所畏惧的彻底的战斗的“唯心主义者”。而与此同时,他仍然称自己主张的这些观点是“马克思哲学”。从这里可以看到,被一些人夸大了的实践,并不是人民群众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12](p.499)由于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能动的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因素,所以夸大意识的唯心主义也有可能通过夸大实践而表现出来。笔者认为,把实践提到首位的哲学并不都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也有实践的唯心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警惕和反对实践的唯心主义,即以强调实践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践唯心主义的倾向,有的论者还直接以主张“实践唯心主义”自我标榜。他们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这样,他们在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时,一边夸大实践,一边又抽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两者同样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表现。

    同一些论者相反,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用它指导实践,既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为了在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不能不对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