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按原来的扶贫标准,我国2010年底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峰峦叠翠,云雾蒸腾。一栋栋富有民族风情的红顶新楼,如朵朵红花,点缀在崇山峻岭间,这是云南省勐腊县深山里的克木人村寨。
还在4年前,这些克木人同胞仍住在破烂木棚里,靠打猎采集为生。短短几年间,在政府的帮扶下,克木人住上新楼,用上电器,告别了极度贫困,跨入幸福的现代生活。
克木人生活的传奇变迁,折射了过去10年间,我国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按原来的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底的2.8%。
政策倾斜
10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有女不嫁到高山,顿顿吃的沙子饭”,山歌说的是贵州省正安县斑竹乡上坝村。当年,因为贫困,这里是出了名的“光棍村”。如今,通过政策帮扶,户均年收入能达2万元,“光棍村”已成历史。
上坝村是众多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中的一个典型。10年间,我国扶贫开发成效卓著,首先得益于各项配套政策。
先说农村政策。10年来,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使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受益。我国相继取消牧业税、生猪屠宰税、农林特产税和农业税,全面实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饮水、电力、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08.6亿元。一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免征农业税试点、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国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均率先在国家扶贫重点县实行。
再看区域政策。10年来,西部大开发安排的水利、退耕还林、资源开发等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地区布局;公路建设加快向贫困地区延伸,把贫困地区的县城与国道、省道干线连接起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以及新疆、广西、重庆、宁夏、内蒙古等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把农村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加以推进。
另外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最基础手段。2007年,国家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低保覆盖5214万人。10年间,“五保”供养逐步由集体福利事业,转型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农民分摊转由国家财政负担。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为556.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国家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1年7月,已覆盖全国60%的农村地区,共有49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试点,覆盖率达83%。
专项帮扶
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编制专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脱贫致富。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房外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出门路难走,进城走一天”,这是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曼典村村民2007年以前的生活写照。2008年后,水泥路修进村,国家帮助盖起新民居,接通自来水,电视、电冰箱、饮水机等现代家电进了家门。这些变化,正是专项扶贫结的硕果。
国家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给予重点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扶贫投入年均增长11.9%,10年累计达2043.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实行重点倾斜,71.3%投向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各省份自行确定的扶贫重点县。
专项扶贫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整村推进。2001年,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社会事业等内容的扶贫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截至2010年底,已在12.6万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边境一线地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已基本完成。
通过教育扶贫,10年来,大批农村贫困学生通过扶贫职业教育,掌握了就业技能,在城镇稳定就业。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亿元,实施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到2010年,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超过400万人次,其中8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此外是易地扶贫搬迁、金融专项扶贫等措施。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0年,已搬迁770余万贫困人口。从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金融专项扶贫,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
这一项项专项政策,针对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力攻坚
我国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4省藏区、新疆南疆3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国家确定的定点帮扶对象为重点县,定点帮扶单位主要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等。帮扶措施则有干部挂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劳务培训和输出、文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引资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救灾送温暖等。到2010年底,参与此项工作的单位达到272个,受到帮扶的重点县达到481个,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81.25%。从2002年至2010年,定点帮扶单位派出挂职干部3559人次,直接投入资金90.9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39.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168.4万人次。
东部15个经济较发达省份,与西部11个省份结对,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的基本工作框架。从2003年到2010年,东部到西部挂职的干部有2592人次,西部到东部挂职的干部有3610人次;东部向西部提供政府援助资金44.4亿元,实际投资2497.6亿元,社会捐助14.2亿元,培训西部专业技术人才22.6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467.2万人次。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扶贫开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记者 黄俊毅)
·回良玉:发扬“三西”精神 破除制约片区发展瓶颈
·回良玉强调坚持扶贫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回良玉作总结讲话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针对我国大幅调整贫困线等问题答问
·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省份大规模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甘肃日报:甘肃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和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