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铺通脱贫路 携手奔小康 ——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十年回眸

2012-08-24 08:43: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经济日报 

    专项帮扶

    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编制专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脱贫致富。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房外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出门路难走,进城走一天”,这是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曼典村村民2007年以前的生活写照。2008年后,水泥路修进村,国家帮助盖起新民居,接通自来水,电视、电冰箱、饮水机等现代家电进了家门。这些变化,正是专项扶贫结的硕果。

    国家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给予重点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扶贫投入年均增长11.9%,10年累计达2043.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实行重点倾斜,71.3%投向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各省份自行确定的扶贫重点县。

    专项扶贫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整村推进。2001年,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社会事业等内容的扶贫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截至2010年底,已在12.6万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边境一线地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已基本完成。

    通过教育扶贫,10年来,大批农村贫困学生通过扶贫职业教育,掌握了就业技能,在城镇稳定就业。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亿元,实施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到2010年,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超过400万人次,其中8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此外是易地扶贫搬迁、金融专项扶贫等措施。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0年,已搬迁770余万贫困人口。从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金融专项扶贫,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

    这一项项专项政策,针对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力攻坚

    我国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4省藏区、新疆南疆3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国家确定的定点帮扶对象为重点县,定点帮扶单位主要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等。帮扶措施则有干部挂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劳务培训和输出、文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引资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救灾送温暖等。到2010年底,参与此项工作的单位达到272个,受到帮扶的重点县达到481个,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81.25%。从2002年至2010年,定点帮扶单位派出挂职干部3559人次,直接投入资金90.9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39.1亿元,培训各类人员168.4万人次。

    东部15个经济较发达省份,与西部11个省份结对,形成了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的基本工作框架。从2003年到2010年,东部到西部挂职的干部有2592人次,西部到东部挂职的干部有3610人次;东部向西部提供政府援助资金44.4亿元,实际投资2497.6亿元,社会捐助14.2亿元,培训西部专业技术人才22.6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467.2万人次。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扶贫开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回良玉:发扬“三西”精神 破除制约片区发展瓶颈
·回良玉强调坚持扶贫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回良玉作总结讲话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针对我国大幅调整贫困线等问题答问
·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省份大规模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甘肃日报:甘肃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和新蓝图

·甘肃日报:甘肃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和新蓝图
·湖南日报:以优良作风推动扶贫开发
·中央企业援疆最大“扶贫惠民”工程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