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泽良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具有深远意义。
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近年来,我省广泛开展“万名干部下乡”、“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把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全部倾注到群众身上,他们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中结下了友谊,增进了感情,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普遍赞誉。
然而,不难看到,还有少数党员干部,作风漂浮,什么时候都忘不了摆“官架”,到了基层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样子。要么“隔着玻璃看,跟着车子转”,群众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要求,心中无数;要么对群众的困难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究其原因,根子在于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出现了偏差。不爱民,自然不想亲民,不愿和“泥腿子”亲近,不能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不为民,难免就会眼睛向上、心思在外,作风浮躁。
事实证明,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改进作风,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善待群众,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风的根子在感情。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就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对人民怀有真情,心里真正装着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殚精竭虑而非应付差事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戴和大力支持,群众才会把党员干部当“自己人”、“贴心人”,才会主动掏心窝子说话。
当前,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不少,要认真分析研究,尽快找出办法,竭尽所能帮助群众解决。不能遇到困难就上交、见到矛盾绕道走。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感情融入到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去,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做到去贪求廉、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俗求雅,以良好的作风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