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自己圆了电影梦”
在安徽电影集团影视产业部主任陈肖龙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没有封套的光碟,上面手写着:《情系拉魂腔》。 “这是我们安影厂的老员工最近新拍的一部影片,即将公映了。”陈肖龙高兴地告诉记者。
安徽电影集团的前身是安徽电影制片厂,也是陈肖龙20岁就在此工作的单位。“我父母都是安影厂的老员工,我部队转业后就到了安影厂,从一名灯光助理开始做起,可以说对厂子充满了感情。”陈肖龙说,“但是那时的安影厂是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好几年时间就拍了几部电影,有些影片都没有上院线发行。长时间不拍戏,大家的心都凉了。我和一些同事一起选择了外出打工。”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并没有被列入试点计划,但是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自主试点”,打破文化事业单位多年来疲软消极的僵局,重新赋予安徽文化产业活力。一手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手增强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文化事业改革。
安徽电影厂在此时改制为企业集团,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陈肖龙看到了希望。他辞去了在广东一家影业公司待遇优厚的工作,回来应聘担任集团影视产业部主任。
当时也有人心存疑虑:这样一个已经散漫多年的电影厂还有创作能力吗?特别是有些工作年限超过30年的老职工,纷纷选择了提前退休,为的就是拿一份安稳的事业单位工资。
在广东民营影业公司打拼过多年的陈肖龙深信,这次改革必然会给电影产业带来生机。他和留下来的老同事千方百计融资60万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无悔人生》。尽管一路磕磕碰碰,最终片子做出来后,居然被央视电影频道看中买断。
此后,他与同事们陆续推出《第一书记》、《六尺巷》、《陶行知》、《留守姐妹》、《关云长》、《建党伟业》等一系列作品,并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百合奖”、“ 国家级原创动漫大奖”等。
陈肖龙感慨地说:“事业单位改制成市场经营主体,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人还是那些人,但是作品却翻了好几番,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观众口碑上都有所建树。”
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周玉曾说:“文化体制改革后,安徽省属文化企业资产5年扩大10倍;电影《农民工》等249部作品荣获各类全国性大奖,安徽已经迈入文化强省行列。”
“改革给了我们人生的机遇。”陈肖龙动情地说,“过去,落后体制束缚了手脚,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来圆自己的电影梦。”
·安徽拟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危险区域须向社会公布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安徽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宣传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