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法院文化建设也只有植根于深厚的沃土中,才能枝繁叶茂,前景广阔。就具体某一家法院来说,这文化之“根”,不是来自对“文化”进行抽象的词义分析和概念解读,而是表现为法院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一个个普通法官留下的脚印。正是这件件小事、行行脚印,一路走来,合力促成法院的发展,文化的养成。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在文化建设中,没有进行单纯的空洞说教,而是借今年纪念建院六十周年之机,带领法官们走了一趟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是实地寻访法院旧址,感受院址风雨变迁。法院自1952年9月成立至今,九易其址,数度分合。寻访中,法官们找到法院初创时期的小洋房,虽然被周围的高楼大厦遮蔽,却依然能从其饱经沧桑的红砖墙中遥想当年的司法风采。有的旧址已经难觅其踪影,只能面对保留的门牌号码感叹时光沧桑。而如今,随着法院发展的需要,新的审判大楼也即将竣工。法院的庭室设置,也从当初的仅仅刑民两庭,发展到现在包括行政庭、刑庭、民事各庭、执行庭等在内的十几个部门。寻访的法官们普遍感受到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脉搏。
二是登门拜访老法官老前辈,回顾法院光辉历程。法院请老前辈们畅谈各自司法工作经历,并录音录像予以保留,以飨后辈。近九十高龄的老院长回忆了亲自起草成立法院申请报告的过程,尤其令人动容感叹!而广大老法官们以其亲身实践见证了司法改革的发展历程,所叙述的每一个细节,都那么亲切生动,弥足珍贵。特别谈到法院成立之初主要以调解方式结案时,青年法官们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对“调解”传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同的是,囿于法律所限,当初的调解重在以感情动人、以伦理服人,如今的调解工作,则引入了鉴定机构、心理辅导以及律师参与,更加客观理性,也更加专业权威。而相同的都是司法亲民、司法爱民,人民司法为人民。
三是收集整理老照片旧文献,铭记法院“音容笑貌”。通过法官个人捐赠和档案资料查阅,整理出大量旧文献和老照片,这些珍贵史料,是法院发展的一个个脚印,更是法院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从正方到正圆的大红院印,从军装到法袍的法官制服,从手写到油印再到打印的判决书,桩桩件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岁月风采,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法院的变迁细节,也让广大法官得以一睹法院曾经的“音容笑貌”。
也许,我们“寻根之旅”中收获的单单一个小故事,单单一张老照片,都不足以成就法院的发展史,也难说代表了法院文化的内容。但正是这历史上一条条小的“根须”,构成了法院文化的深厚根系,滋养出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大树。
进一步说,文化的寻根,让广大法官通过耳闻目睹,亲身触及所在法院具体的人、物、事这些活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并逐渐形成对法院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表现为法官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组织的自信,进而进行自我激励,反过来作为文化自觉的主体更主动地参与到法院文化建设中来。
从更深层次来说,“寻根之旅”收获了“我曾经是谁”、“我曾经做过什么”的答案,这个答案则回答了现实中最本质最单纯的两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做什么”,而随之形成的这种文化认同也必将进一步回答“我能成为谁”和“我能做什么”的疑问。
这种文化认同,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身处社会转型期风口浪尖的中国司法,文化身份的迷失是造成司法核心价值观和司法权威认同度低迷的隐形因素。如何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是一直悬在司法人心头的疑问。而寻根之旅告诉我们,回首传统,从细节入手,体会文化寻根带来的文化认同,发现法院文化的精神内核,找到法院文化真正的坐标,才能有法院文化的发展繁荣。(作者:张克伟——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法院文化的“积淀、细节、精进”
·推进法院文化 构建文化法院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繁荣发展法院文化
·上海“一网一书”力推法院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