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四川日报:四川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科学发展的有益实践

2012-08-22 15:57: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日报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强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力推进“两个加快”,在加快发展中谋转变,在加快转变中促发展,取得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卓越成就。四川的发展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突出反映了西部省份追赶跨越的时代特色,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省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宝贵而鲜活的经验。

    一、坚持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思想认识和时代使命

    如何在加快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省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更新发展理念为首要前提,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始终,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动性,始终坚持有效益的增长,与时俱进地科学谋划和推动四川的发展。

    贯彻中央精神,增强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使命感。省委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刻不容缓的时代重任,也是四川实现科学发展追赶跨越的必由之路。为此,省委确立了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坚持努力于快,服从于好。同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提出,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四川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省情认识,坚定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信心。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省情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烈共识:一是发展滞后,但发展理念不能落后,发展信心不能丧失。二是四川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更要加快,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良好条件已经形成。三是四川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期”,坚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可巧妙破解“好”与“快”的矛盾,确保速度不减、结构调优,实现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

    树立统筹观念,找准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路径。省委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谋划,找准战略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坚持调整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为此,我省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明确了 “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具有西部特征、四川特点的转变发展方式之路。

    二、坚持从高端切入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西部省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有效益的增长,调结构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四川坚持高端切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扩增量中调整工业结构,在工业结构优化中升级产业结构。

    瞄准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立足产业高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7+3”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新的产业优势正在加快形成。立足增强未来竞争实力,有选择性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打造“产业航母”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立足产业集聚狠抓园区建设,工业在园区的集中度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着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在更大空间范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有选择性地招引产业和行业龙头,坚决杜绝引进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低端产业,积极引进具有先导性、带动性、示范性的高端产业。以“天府新区”为中心平台,创建高端企业、高端研发、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的产业高端聚集发展区,将有效带动四川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大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第三方物流体系、会展行业、区域性商贸中心等中小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坚持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城乡差别和区域发展差距巨大,是西部省份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障碍。四川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城乡和区域结构的重大举措,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破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在“两化”互动发展中加快构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承载力和推动力。着眼培育区域经济中心,推动成都加速由西部中心城市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眼解决缺乏次级增长极的问题,大力培育绵阳、自贡、攀枝花、南充、达州等十大区域中心城市。着眼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动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竞相发展。着眼拓展发展新空间,以“产城一体”的理念和思路,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着眼塑造城镇新风貌,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拓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更大空间。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变,在全省3个市17个县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广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着力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加快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进程。

    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聚集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大合力。坚持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制定完善“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其他经济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坚持把引进外资与促进外贸、加快外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四、坚持发挥科教人才领先西部的优势,大力提升四川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川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和人才保障作用,以科技进步引领自主创新,推动结构优化。

    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着力扩大高端增量。

    确立建设创新型四川的战略目标,明确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取向,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和绩效考核。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一大批重点成果转化并产业化。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实施新产品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战略。不断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提升技改投资效率,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形成了民用航空等六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汇聚创新核心力量。

    努力做大人才总量,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招才引智,突出高端引领,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主的评价标准。

    五、坚持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落后的基础设施、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科学发展的瓶颈。四川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突破性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础,提升科学发展的环境支撑。

    大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突破性抓好航空和进出川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2011年底,省内高速公路、铁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突破6000公里,跃升至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跃升为全国第四大空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基本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宏伟布局和超常推进,为四川转方式调结构破除了要素流通的瓶颈制约。

    强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川坚持不懈地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重点工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开展大规模、全覆盖、高强度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川全域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极大优化,群众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和企业重要的政治责任,狠抓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源头控制,严控新上钢铁、铁合金、焦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前移节能减排关口,在重大项目立项和建设中坚持环保优先。

    六、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制度保证。四川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放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着力消除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突破。在全省积极推广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创新规划理念,建立包含大中小城镇、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在内的统筹规划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共产品服务机制,建立向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确权颁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着力建设规范型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促进各级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行政层级。

    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2010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不再下达GDP增长率指标,把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建立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确定不同区域的考核重点,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评办法。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