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发挥科教人才领先西部的优势,大力提升四川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川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和人才保障作用,以科技进步引领自主创新,推动结构优化。
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着力扩大高端增量。
确立建设创新型四川的战略目标,明确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取向,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和绩效考核。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一大批重点成果转化并产业化。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实施新产品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战略。不断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提升技改投资效率,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形成了民用航空等六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汇聚创新核心力量。
努力做大人才总量,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招才引智,突出高端引领,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主的评价标准。
五、坚持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落后的基础设施、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科学发展的瓶颈。四川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突破性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础,提升科学发展的环境支撑。
大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突破性抓好航空和进出川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2011年底,省内高速公路、铁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突破6000公里,跃升至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跃升为全国第四大空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基本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宏伟布局和超常推进,为四川转方式调结构破除了要素流通的瓶颈制约。
强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川坚持不懈地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重点工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开展大规模、全覆盖、高强度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川全域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极大优化,群众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和企业重要的政治责任,狠抓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源头控制,严控新上钢铁、铁合金、焦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前移节能减排关口,在重大项目立项和建设中坚持环保优先。
六、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制度保证。四川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放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着力消除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突破。在全省积极推广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创新规划理念,建立包含大中小城镇、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在内的统筹规划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共产品服务机制,建立向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确权颁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着力建设规范型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促进各级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行政层级。
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2010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不再下达GDP增长率指标,把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建立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按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确定不同区域的考核重点,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