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论纲

2012-08-22 15:41: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作者:刘建武

    理论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任何恢宏的科学建树和思想成果,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展现的。而支撑科学体系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支柱则是它的基本原理。我们所说的理论体系,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指由反映该领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整体。离开了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深刻地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那么,如何认识基本原理或者说哪些理论才能称之为基本原理呢?这就涉及一个基本原理的评判标准和依据问题,即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的问题。我们认为,基本原理的构成应当具备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原理,而不是非根本的、次要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判断;二是基本原理是关系全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和局部认识;三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的多层次结构系统中具有支柱性和主导性的原理,是原理中的原理;四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建树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原理,而不是对已有理论的一般性修补;五是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基本原理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理,而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然各具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总结性、宏观性、统摄性和包容性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不可能设计一个现成的模式。他们一贯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方案,而且对那种脱离现实而热衷未来的做法十分反感。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仅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根本原则。

    (二)社会主义并不否定差别,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别,决定各自只能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通过各国各民族的特殊发展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结合起来,既不能以一般规律否定民族特点,也不能以民族特点否定一般规律。

    (三)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只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善于把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才能在解决本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只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把共性与个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尤其是教条主义倾向,才能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四)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应当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道路和模式,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符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开创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国情。而弄清国情的关键又在于弄清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分阶段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也不能安于现状目光短浅。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借以产生的母体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借以产生的母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是跨时代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完成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并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既要搞清楚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同产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又要搞清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又必然会有本国的特色。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性质,基本的依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低水平上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四)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统一起来,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初级阶段”是对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程度的界定,显示了社会发展的量的规定性;而量的规定性又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不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性质,而且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前途和方向。正是“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统一性所反映的基本国情,成为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五)只有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及其长期性、复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现实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时,不能忽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不能犯简单否定和绝对化的错误;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不能搞急于过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之所以在处理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时出现过一些问题,关键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