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卫生、社保……在十三大类民生领域,合肥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2012年合肥市本级公共预算安排民生工程投入169.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5.4%。这意味着合肥财力的四分之三将会用于保障民生。
公平“起点”护航教育公平
2010年年初,徐亮随一个建筑队来合肥工作,“工地就在大学城附近,孩子就在住处不远的芙蓉小学上学。”
“在我们学校上学的孩子,一般都住在附近。”合肥市芙蓉小学负责人介绍,学校是按照市里统一标准配套建设的,学生也都是按照市里的规定就近入学的。这里所说的“规定”,是指合肥市出台的《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该“意见”被业界人士视为有“公平‘起点’”意义的教育改革政策。
它针对长期以来择校就读的混乱秩序以及由此造成的“上学难”问题,作出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划片、就近”原则,公办中小学严格禁止招收跨行政区借读的学生。
而对于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010年合肥市做出“零障碍入学”承诺,做到五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义务教育免费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同等收费”,百分之百可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让他们享受“同城待遇”。
据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已突破3万人。
城乡最低保障“提标扩面”
“从今年4月开始,我可以享受到每年4.8万的‘大病救助’,之前每年为3万元,这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合肥市包河区义城镇周坎村村民周新全,去年5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周新全的这份保障得益于合肥市财政对民生方面的大力投入。
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已由每人200元提高到每人240元;新农合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已由55%-70%提至70%-85%,住院病种付费扩大到57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今年上半年,农业投资70多亿元,增长60%,累计发放惠农补贴7.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国家规定的月人均55元提高到70元,截至7月末,全市参保人数288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合肥市通过就业援助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力度。上半年,合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84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77万人。“2012年合肥市本级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科技、卫生、社保等十三大类民生投入169.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5.4%,截至6月末,合肥市财政民生实际支出123亿元,占调整预算的68.1%,增长80.3%。”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副处长夏军说。
这意味着合肥财力的3/4会用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以公共性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集中更多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财政’在合肥正在成为现实。”夏军说。(记者 徐新闻)
·合肥打造农民工维权新模式 市法律援助中心力促社会管理创新
·合肥“城管微博”受热捧 开辟社会管理新路径
·合肥经开区将向全国介绍社会管理创新经验
·合肥:书记市长承包社会管理创新项目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合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合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合肥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在党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合肥日报:鼓励民间投资须防“政策空转”
·“爱心储蓄银行”:合肥锦绣社区里的草根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