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甘肃日报:科学发展观赋予民生的时代内涵

2012-08-22 10:36:3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李兴平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等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民生重要性的认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它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有不同层次的深刻内涵。第一层指人民群众,这也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得的科学结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第二层是社会整体人,也就是哲学上的“类”。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作为“类”的本质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本质被异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自由自在的类本质。当前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必然存在共同的利益。通过改革实践,人民群众应该共同占有民生资源,共享民生权利。所以说改善民生是指实现全体人民的民生需要。第三层次是指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以人为本并不是只着重整体而忽视个体,也不是否定个人的民生权利,而是尊重不同个体的社会关系差异、能力差异和民生需求差异。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不同个体的民生需求,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满足当前的民生需要。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主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思考,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把民生问题处理好。当然,这里的全面发展也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对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既考虑当代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既考虑当代人的民生需要,又要保护后代人的民生利益,其目的就是要在完善民生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主要目的就是要体现人全面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历史过程的统一,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与长远发展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民众。最后在推行民生需要的方法上,要统筹兼顾解决好民生问题。统筹兼顾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从其内涵来看,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协调一致,照顾好各方面利益,协调好各种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而且矛盾的各个方面也不平衡,这就需要统筹协调,处理好民生中的矛盾问题。

  第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始终坚持为民执政的理念。一是坚持权为民所用的执政价值指向。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果想保持执政的长期性,并不在于掌握多大的权力,而在于是否能永久地赢得民心。另外,中国共产党的权利来源于人民,这就存在责任关系,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实现执好政与用好权的内在统一。二是坚持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情感价值取向。执政党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抱有真情实意,竭力为人民服务。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随着社会利益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深层次的民生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只有对人民带有深厚的感情,才会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情系民生要求执政党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处理民生问题,执政时要善于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民生困难,让人民群众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三是坚持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利益价值指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向深入发展,群众的民生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由传统的单一民生需要向多元民生需要局面发展,民生问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而是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推进,这就要求执政党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更多的民生利益。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