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互联网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性,冲击着我国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空前的挑战。
1.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我国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受到冲击。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其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变革。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不仅仅是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其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技术及设施方面具有优势。与西方信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传媒还处在建设初期,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与普及,但就现有技术和设备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因而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从网络技术发展时起,英语就处于强势地位,并不断巩固,从世界范围看,英语是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从而对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话语权构成极大威胁。最后,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网络传播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大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言论攻击,散布谣言,煽风点火,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言:“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可以预见,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必将削弱我国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也必将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延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2.网络传播的多元性使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否认“意识形态终结论”,还要承认意识形态的共生和发展。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并存:既有资本主义的,又有社会主义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又有集体主义的;既有激进主义的,又有保守主义的;既有无政府主义的,又有新权威主义的,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竞逐的集中地。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补充,而有些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种多元化和复杂化还将愈演愈烈,凡此种种,无不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混淆人们的思想意识,严重阻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3.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体制和传播方法受到冲击。互联网的出现,对党和国家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党和国家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集体学习、组织收看、辅导讲授等单项模式,使广大群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从而将舆论导向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网络化时代,互联网表现出的自由化、无序化等倾向,使党和政府运用传统手段对负面信息进行屏蔽的功能受到削弱。互联网自身的无中心、无主次、无等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出现接受者挑战权威的现象,网络上甚至还存在着大量黄色流毒、黑色信息和灰色文化,导致网上的信息异常庞杂,让人几乎无从选择。表面上看,广大群众自主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扩大了,但繁杂、超载的信息却极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且与传统媒体相比,政府对网上不良信息的管理和控制难度,空前增大,目前仍很难做到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从而使得过去依靠组织的权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优势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面临威胁。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如今,互联网络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面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搭建现代、宽敞的阵地。可以说,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选。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队伍,针对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各地方应着力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高,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既要明确并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网络,灵活应用网络,对互联网上萌发出的思想、观点,要有迅速的反应能力,以敏锐的思维第一时间抓住问题关键,加快问题的解决。此外,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已是大势所趋。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互联网上,特别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舆论,建立政府网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网站,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做到网站内容充实、更新及时、形式务实,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
(二)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络互动、共享、多媒体等特性和优势,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内容、方式与手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语言文字上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喜爱,而且要求形式上也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运用网络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群众的通俗语言,既简明、扼要,又容易识记;利用网络媒体,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转化为网络读本、图片和视频,既形象、生动,又便于理解;借助网络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实践表明,只要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活泼,道理贴近生活,广大群众就会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相互学习与启发,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加深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三)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有序网络互动关系的虚拟性导致了一些人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淡化,网络失范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有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胡言乱语、恶性侮辱,甚至破口谩骂,从而导致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念模糊和淡化,民族意识不强,对低俗文化的免疫能力下降,甚至对西方思想文化盲目崇拜,从而失去理想和信仰。种种现象表明,建立网络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实践中,构建网络监管机构,就是要对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进行及时疏导和反馈,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坚决、彻底的反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弘扬。我们既要综合协调和利用各类信息网络载体,保障网站基本素质,必要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实行监控。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法乱纪的网络行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健康、有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中国需要怎样的思想沉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
·吉林日报:富有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及其实质
·不能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