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 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如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环节。而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面对互联网上各种理论、思潮的风起云涌,认清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并无定论,只是笼统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主要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实践表明,在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要着重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要求与精神需要。因此,综合多种观点,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这三个过程,使其在实践化中不断丰富,在民族化中不断深化,在时代化中不断发展,并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形式,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理解、认同、信仰和践行。
从旧中国人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再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无不证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同时,应当承认,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也是相当重要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既是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的结果。当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更多的群众自觉认识、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内容上,做到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可见,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彻底性是决定其能否掌握群众的关键因素,为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体地说,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化的过程,我们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创新,又要紧密结合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民族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立足于我国的民族情感、民族利益,是广大群众认同与接受的首要前提;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一个发展范畴,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理论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我国发展过程相适应,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
2.在形式上,做到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在一些语言的使用上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在现实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研究可以抽象、可以深奥、也可以概括,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需要更加简单、通俗的表达,也就是需要将“深入”的理论,“浅出”的表达出来。正如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的特点与要求,用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以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应将理论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与人们身边的人和事相联系,把理论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态中,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表达的简单、明了,尽量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那些深刻的道理,增强理论的可读性,从而易于被广大群众听懂、看懂并接受。
3.在目标上,做到普及化、大众化、践行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广大群众所了解、理解、认同、信仰、践行。从结果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追求受众人数的增多,受众地域的扩大,也追求受众理解程度的深入和践行理论的自觉。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宣传中实现普及化,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干部,或是老年、青年、少年,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其目标就是要做到人人皆知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现实中实现内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得到大众的理解,又受到大众思想上的支持,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思想目标;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实践中实现自觉。随着教育宣传程度的加深,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体悟后,就要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和生活的内在规则,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目标。
二、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1.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甚至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支撑。毛泽东曾说“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5]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宣传工作一直是党的各项事业中的重要部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广大党员、群众不断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过去,党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这种单一、缺少互动、且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制约较大的传播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新的渠道。将互联网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均产生了推动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互联网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给广大群众,让人们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另一方面,互联网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时空限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群之中,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覆盖面,从而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2.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内容支撑。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再是一对一,而变成了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式的,这种互动性的交流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的时效性更强,再加上互联网的多媒体性,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丰富多彩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生动活泼的视频,自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从而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在人们的交流互动中,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第二,利用互联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可以使宣传教育的内容由单一枯燥的文件变为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材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丰富;最后,网络思想文化作为互动式思想文化的一种,它更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欲望,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从而使得网络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基础上,也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感染性。
3.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实践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人人认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还要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指导,因此,践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其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步骤。尽管互联网本身构筑的是一个虚拟空间,但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的新办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实践基础。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问政与网络民意表达悄然兴起。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查看政务信息,运用BBS、博客、微博等表达自身意见和利益诉求,以“远程代表”的身份参与两会等,都已成为当下的新潮流。同时,党和政府亦十分重视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听取民生,汇聚民智,对于互联网上揭露出的社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成为党和政府民主决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短途径。正如人民日报副主编于宁所说:“人人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网络使得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可以纳入广泛的社会舆论视野中,既体现了原生态的民主,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用具体行动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群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其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实践支撑。
·中国需要怎样的思想沉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
·吉林日报:富有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及其实质
·不能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