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体制机制,形成执法合力
以往,我国的文化市场监管力量分散在文化、出版、广电等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分离、人员不足、经费短缺……导致“谁都能来管,谁都管不好”的怪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5年来,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程中,各地“扫黄打非”部门积极主动,理顺体制机制,形成执法合力。
根据中央的部署,从2009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绝大多数地级市、(区)实现了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三局合一,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其中,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承担“扫黄打非”行政执法任务的主要力量。改革后,各地理顺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体制,增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量,提高了文化市场监管效能,使文化市场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山东省青岛市是首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地区,在2009年成立了独立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以往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多项重点工作,如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治理打击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治理非法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治理查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违法违规视频视听及广告等工作,现在“一锅烩”。2011年8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在青岛市召开了建立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现场经验交流会,对该市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
目前,“扫黄打非”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地区联防协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服务
实践证明,“扫黄打非”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但管理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行政经费短缺、技术装备简陋是目前基层存在的普遍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5年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积极推动“扫黄打非”工作向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集市延伸,确保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据统计,目前全部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城市(包括直辖市的区)、97%的县级市和县设立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安徽、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在乡镇、街道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有的还在部分村、社区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站,为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扫黄打非”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社会工程,只要广泛动员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就能使“扫黄打非”工作获得不竭的动力。5年来,全国“扫黄打非”部门积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广泛采用座谈、课堂、讲台、晚会、展览、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扫黄打非”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意义,揭露制黄贩黄、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的社会危害。
每年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各省市区开展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邀请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参加,使国际社会和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我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的立场和成果。连续5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在全国开展以“拒绝盗版、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公众抵制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的社会责任意识。(记者 张贺)
·三部门部署扫黄打非行动 为十八大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全国"扫黄打非"办启动暑期行动 封堵微博微信淫秽色情信息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五起非法报刊典型案件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查处非法出版物案件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一批审结侵权盗版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