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启华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8月5日上午,福州一公交车站,一位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孩上车,坐在第一排的姑娘主动让座,老人迫不及待地抢着坐,肘部还击打了给她让座的姑娘。事后她不仅没道谢,还责怪姑娘,说对方本来就该给她让座。
此事引来网民一片争议声,很多替好心姑娘打抱不平的人认为,对于这种基本道德缺失的老者,我们是否还要让座?
给老弱病残者让座,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古今中外的“普世”标准。这样做了,却没有得到受助者的善意回报,反而挨了打,并落了个“本来就该如此”的抱怨,确实让人气愤,一些人因此而发誓:今后再也不给“没素质”老人让座了。笔者以为,对媒体曾报道过的一些老者种种“不尊”的行径,当然要从道义上予以遣责,但在行动上,还是要尊老,该让座时还得让。否则,你就成了缺乏文明素质的人;给其让座了,就是受了委屈,也至少使你站在了以德报怨的道德高地上。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对老人做好事没得到好报,反而被人误解,甚至“很受伤”的事。这也让一些人路见不平,再也不出手相助了。于是我们也看到很多让人心酸的“新闻”——摔倒在地的老人无人敢上前相助,哪怕发出“我是自己摔倒的”呼声,也不一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如果让这些“场景”“习惯成自然”,那社会的良心何在?人间真情何在?这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也是格格不入的。当然我们也要倡导一种懂得感恩的社会风尚——年轻人要尊老,老者也要对善为的年轻人以善意的回应,人的相互尊重方可形成全社会的文明风气。
给老人让座的姑娘是受了“不白之冤”,但她的行为也是受到公众普遍称赞的。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是向善的。如果大伙儿都能如此,尽管做好事者可能还会受到一些委屈、误解,但社会肯定会因此而正风弘扬、真情无限。我们切不可因他人不善而不善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大多数受助者是会对你的善行心怀感激的,这一点,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