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江西日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认识

2012-08-20 17:14: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李 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从历史发展、科学内涵和优势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高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和实践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就要深刻了解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历史起点、理论指导、现实条件、发展动力、价值目标等在内的各种生成性因素作用与演进的脉络,全面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起点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制度实践形式,经过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制度体系。

    以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为基本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具体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制度价值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动力。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考察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形成到发展,不断变化、不断进步、接续推进的基本动力,从根本上说还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

    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改革开放为明确方向和鲜明特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改革开放为明确方向和鲜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就要客观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化和系统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和领导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而取得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得以全面和广泛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能够充分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基本制度互相协同、上下沟通、整体配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增多,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一个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社会政治生活各个领域和立法、司法、执政、行政各个环节均实现了有法可依,人民民主制度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郑重宣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日臻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而使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受了严峻考验,彰显了独特的发展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改革开放成功最重要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充满生机活力,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生动而集中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和制度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一,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的有序更替。第二,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第四,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努力改善民生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第五,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才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第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方略。我们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第七,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八,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民主政治的巨大进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的重要表现。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论断,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优势的论断,同时又更加鲜明、准确而具体,并且将其概括为“五个有利于”。其一,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二,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目标。其三,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形式,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个重要优势。其五,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得益于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保证国家统一。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