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焦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扫描

2012-08-17 15:16: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日报 

    统筹协调资金不难

    焦作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向上争取、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市场运作等多元方法,较好地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全市获得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专项引导资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7180万元。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每个县市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城区不少于500万元。去年,全市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2亿元,吸纳社会各类资金21亿元,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温县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联村帮建工作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岳村新型社区占地396亩,规划整合4个行政村,容纳村民3916户1.3万人。岳村党支部书记张俊良说:“如此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拿一点,县直企事业单位结对帮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拿一点,这道难题就解决了。”

    沁阳市利用“指标漂移”、“占补平衡”政策,将乡村集约腾出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城市周边,利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级差效益,将获得的土地纯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土地指标换资金、收回旧宅基地变现、开发商留取一定商业门面房和出售一定商品房等措施,筹措新型农民社区建设资金。该市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瑞源公司承担了和谐家园、水岸花园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42人入住,节约土地3305.4亩。

    生活就业样样周全

    农民搬进新社区后,去哪里干活,到哪里挣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产业支撑、多元就业、保障农民利益、让群众满意,是焦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沁阳市实行产业支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等方略,实现了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长远生计有保障。为确保每个社区形成一个产业支撑体系,确保每户有一人就业,该市加快了新能源、光电信息、现代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体系发展,强力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和千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吸引15万农民家门口就业。

    武陟县北郭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蔬菜、“四大怀药”和小杂果种植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可整合5个村、安置4851人的余会社区依托西余会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大力种植黄瓜、苦瓜等蔬菜,并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日光温室110座,蔬菜种植近1000亩。

    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合并3个行政村,可节约土地70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马栓牢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引导农民‘上楼’,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样才能让农民住得起、留得住,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把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破解多元就业难的重点来抓,村里以土地参股企业得到的收益用于村公益事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得到近800元的稳定收益,还可以到村里的20多家企业上班挣工资,农民不仅成了产业工人,也变成了股民。(记者 李建华 通讯员 杨仕智)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农村社区化托起诸城城乡社会管理“六大体系”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诸城市委政法委书记刘作勋: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
·诸城经验: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
·诸城政法委书记:农村社区化下一步是就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