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含琳
从1983年开始,国家分步实施“三西”扶贫项目、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生态移民和西部开发等措施后,到2010年,甘肃的贫困面大幅度下降,农村温饱基本得到解决,各项富民产业发展进入成长期。在这中间,为了指导和促进全国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国家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2001年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1-2010年)》,在2011年又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1-2020年)》,并且在2011年底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贫困人口的新标准,即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这个标准比2010年的国家贫困线提高了92%。由此原因,甘肃的重点贫困县由51个增加到58个、贫困人口由300多万增加到1300万、贫困面由16%增加到80%。
毋庸置疑,新纲要和新标准的提出和实施,对甘肃省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扶贫战略创新的挑战。国家提出,要把“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项目带动、产业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战略形式,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成为新的基本扶贫方式,扶贫方式上了层次。二是扶贫政策创新的挑战。扶贫资金由拨款改为项目投资,扶贫专项加农业各种补贴,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大幅度增加。三是贫困标准调整的挑战。贫困人口判断标准调整既是为了向国际标准靠拢,又提出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新标准、高标准和严标准,标准调整本身就说明中国政府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在提高、政策定位也在提高,过去的扶贫目标是脱贫和温饱,现在是直奔小康。四是贫困区划创新的挑战。新的扶贫纲要明确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集中连片扶贫战略,纲要将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划分为14个连片特困地区,包括680个县。其中,甘肃省的大部分贫困地区被列入三个特困片区(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片区)。这一切都说明,新时期的扶贫已经成为国家全局性的战略了。
从国家政策导向和战略支撑点的角度来看,新标准和新纲要也对甘肃的扶贫开发提供了许多新的政策机遇。一是甘肃已经成为国家扶贫总体规划的重点省份。在国家扶贫纲要中,甘肃就有三个重要贫困区域被列入,这些地区包括了甘肃最为贫困和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二是国家的扶贫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财政专项方面的补贴额度会比过去增加许多。比如,地方财政专项补贴、扶贫专项、收入补贴、低保补助、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三是通过国家项目支持扶贫的力度将会继续加大。比如,对于贫困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村公路、机场、供电、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河道治理等,在这些方面国家将给贫困地区多立项、多投入,通过项目建设提供发展扶持。四是与扶贫相关的政策已经形成叠加式政策体系,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外,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西部开发后10年规划、藏区新政策、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
根据新的贫困标准和国家新纲要的精神要求,我省今后的扶贫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做好扶贫新规划。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长期、持久的作战心理,必须先做好扶贫规划。2011年底,根据国家扶贫办的要求,我省58个贫困县都制定了新的扶贫开发规划(2012-2020)。今年,东乡县又被列为全国8个贫困示范县的其中一个,最近也在根据示范县的要求制定新的扶贫8年规划。二是调高扶贫新目标。纲要的扶贫时限是到2020年,这与全国同步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扶贫目标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我们要从更新更高的层次认识扶贫的重要性。目前,我省已经在《贯彻意见》中明确提出了9年的扶贫总目标是:年均经济增长13%以上,58个片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10%,每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00个以上,每年实施“两后生”培训3万人等。三是选择扶贫新战略。根据国家《扶贫纲要》精神,新时期扶贫战略的主要选择是产业扶贫、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全面开放、收入增加等。核心是产业扶贫问题,这也就是我省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所提出的“产业富民”战略的主要目的。要以“三化并进”、多级突破、结构优化、双向开放、联村联户等为战略重点,开创甘肃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作者: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