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合资源,集成化服务管理
以现代集成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管理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是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强劲合力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我市依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一平台,有效整合和配置了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做到人员聚合、职能联动、窗口前移,打造“一刻钟”服务圈,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小政务厅”式的服务。
一是职能整合到位。按照“职能进社区、人员驻社区、服务在社区”的要求,我市重点整合乡镇政法各部门、信访、民政、教育、卫生、人社、国土、农业、畜牧、人口计生等“七站八所”的部门资源,将其职能优化配置到社区,实行敞开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改变过去基层“七站八所”各自为阵、分散办公的现状和群众多头办事、重复跑路的现象,近距离地对广大市民提供人口管理、矛盾调处、社区矫正、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区文化、社会救助、社团组织、服务保障、党的建设等公共服务和管理,以部门职能的多元化服务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努力把全市各个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打造成服务广大市民的前沿窗口、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人员整合到位。按照“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一岗多责”的要求,以网格为基础整合人员。在一级网格,主要整合乡镇(街道)“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县(区)相关部门派驻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统一进驻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办公。中心主任由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兼任,副主任由综治办主任兼任,主持日常工作。在二级网格,主要整合村(居)干部、聘用制人员、大学生村官,以及乡镇(街道)“七站八所”和市、县(区)包村驻点的工作人员,统一进驻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或村(居)专职人员担任。在三级网格,主要整合村(居)干部、团妇武和“两会一队”人员、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村民小组长、驻村(社区)民警、计生服务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综治信息员、物业管理员、社区志愿者等人员,由“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村民小组长任网格长,为每个网格配备2-3名网格员,具体承办采集汇总信息、收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所需、排查化解纠纷、维护治安秩序等项工作。同时,将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老教师、老民警“五老”人员、保安、巡防队员等纳入网格,共同担负起综治信息员、矛盾调解员、人口协管员、计生服务员、网吧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治安巡逻员、安全监管员、应急助理员、公共服务员“十员”的角色和职责。
三是服务内容整合到位。我们注重整合服务内容,形成工作合力,做到服务管理联动、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应急工作联勤、社会治安联防、基层平安联创。对于社区居民日常需要办证、办照、交费、领款等咨询、审批和服务事项,都可以在基层社会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对于居民遇到的矛盾纠纷,我市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六大机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调处”、各职能部门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行业调解跟进助推的“大调解”体系,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就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调解。对于居民担心的治安防范问题,我市在加强视频监控、卡口查询、街巷防控、侦查破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县乡村联动、军警民联防、路地企共建、打防控一体、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经验,有力地预防和打击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在群众性基层平安建设活动中,我市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组织、动员、引导作用,将打击犯罪、治安防范、法制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流动暂住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护路护线联防等项工作全部融入平安建设中,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街巷、平安楼院、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具体组织,市里统一部署,县(区)统一规划,乡镇(街道)组织实施,驻地单位协调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建设格局。
四是配套项目整合到位。我市探索建立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群众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两新”组织等积极参与的“1+X”基层服务管理模式。鼓励公司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劳务等方式投入社区建设;争取“两新”组织投资兴办社区建设项目;组织群众团体、行业协会等参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朔城区在各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协会、志愿者协会、文体活动团队和慈善协会,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组织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怀仁县成立了15个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山阴县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机构建设、平鲁区加强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应县和下寨劳教所加强心理干预中心与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右玉县健全完善社会关怀帮扶体系等等,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互联共享,智能化服务管理
建立动态更新、联通共享、传输迅速、功能齐全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广大市民实行智能化服务管理,是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强有力技术支撑。我市坚持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工作下延,加大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1、建立基层信息化运行平台。今年,我市认真总结山阴县开展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单项试点经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理念,加快在全市建立一套以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单元的区域性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实施”的办法,按照经济发达、欠发达、落后三类区域,分类给予指导督办;按照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区划,分层进行建设;按照“三步走”计划,即按照乡镇(街道)、城镇社区和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143个行政村、其余行政村的顺序,分三步铺开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到2013年7月,全市初步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网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平鲁区计划投资5亿元,引进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加快推进包括智能交通、智能视频监控、智能消防预警、智能校园安保四大系统的“智慧平鲁”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搭建流动人口信息、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网格舆情监控、综治维稳信访受理服务、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矿山及环境安全检测灾害预警、数字城管网格化八大平台,实现“城市智能运行、政府智能服务、居民数字生活、产业智能发展”的目标。山阴县拟投资1.5亿元,建设县级信息指挥平台,在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数字社区建设和平安山阴视频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2、实现联网对接,互联共享。今年底,县(区)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各乡镇(街道)和城镇各社区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力争完成信息平台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同时,加强网格员日常信息采集和与各驻中心职能部门专业信息的关联比对与融合集成,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在信息的动态变化中做到信息管理的同步跟进,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工作过程网上监督、办事服务网上管理、责任目标网上考核。在此基础上,将110、119、120、市(县)长热线、12345政府公益服务接入网、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台、12319城建服务热线、12333劳动保障热线、12315消费者维权投诉电话、12348全国法律服务热线等等,以及用100、400、800、955打头的公共电话信息资源整合到数据库,统一受理数十个部门的公共事业管理、咨询、救助等服务;实现与党建网、农廉网、平安网等网络的联网互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打造开放式、兼容式、共享式的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3、开展网上智能服务管理。我市按照“网上管理、网上防控、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网上引导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网上智能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对广大市民的智能化零距离服务。凡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求助的各类事情,实行网上分流、网上交办、网上结报,实现与市民QQ、微博等互动交流,努力做到对广大市民的服务管理更加及时便捷,更加精细到位,更加便民利民。市民通过家里电脑与中心信息网络连接,就能实现“一看便知”;通过家里电话或手机拨打中心服务热线,就能实现“一听便知”;到中心大厅各服务窗口查询具体事项,可以“一查便知”;去中心大厅的智能服务管理平台按键查询,可以“一按便知”。尤其对空巢老人、病残弱人员、留守妇女儿童,给予了一系列非常便民化的服务管理。
4、保障基层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转。从技术层面,我市为每一座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聘请了一名专业技师,做到设备经常检修,故障随时排查,更新及时升级。从资金层面,为每一座基层信息平台拨出专款,用于日常工作经费和设备维护费用,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转。从管理层面,确定专人负责,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人监督。同时,进一步规范社区网站和各类贴吧,保证其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运行,守法经营。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服务管理”的要求,解决重复投资老问题,延伸开发新功能模块,逐步实现“大社会、大平台、大管理”的目标。
·山西:“五老”发挥余热参与社会管理
·山西晋中升级版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探访
·山西综治委召开二次全会:全省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