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而诞生的一座新兴能源城市。现辖二区四县,有6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4个行政村,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8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确立了“以人为本是核心,领导重视是关键,服务保障是根本,基层基础是重点”的工作思路,坚持“理念转变、项目引领、平台承载、要素集成、智能运行、机制创新”的工作方法,遵循“服务为先、民生优生、基层在先”的工作原则,把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基层,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管理、保障、维稳“四位一体”职能作用,大力实行项目化服务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集成化服务管理、智能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管理“五化”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实现了服务有序,管理有方,保障有力,维稳有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朔州特色、富有实际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一、统筹谋划,项目化服务管理
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实施项目化推进是夯实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去年以来,我市采取“顶层设计、基层落实、项目引领、分步实施”的方法,大力推进项目化实施,有力地把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落到了基层,落到了实处。
1.整体谋划,系统设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在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内容、途径等方面,与新时期社会发展形势、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建设“三新一城”宏伟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社会管理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陈旧的办法,很不适应当前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的需要。加之朔州是在原朔县基础上兴建的一座年轻城市,与其它老城市相比,城市基础设施远远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城镇社区建设远远滞后,仍停留在居委会管理层面,社会管理承载能力脆弱。面对现状,市委、市政府把社会管理创新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先后召开了六次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调研活动,举办了专题研讨班,责成市委政法委组织市、县(区)两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调查研究、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通过重点实施70个基层建设项目,创新“十大体系”,实现“十提高十下降”目标,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将涉及大众、涉及民生、涉及稳定的社会管理任务分解立项,确定重点项目,并以县(区)委、政府行文,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方案》,将社会管理重点项目纳入全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考核中,作为硬性任务和第一责任,刚性约束,强力推进。
2、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为了确保任务落实,项目落地,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的意见》,对70个基层建设项目进行了分解,确定23个牵头单位和78个共同实施单位承担组织协调推动责任,明确规定项目牵头单位是第一责任单位,对项目的实施负总责。各县(区)也分别制定出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书》,将重点实施项目分类列项,按项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各乡镇(街道),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时限、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和有关制度,确保项目到位,责任到人。同时,各县(区)委、政府实行“项目倾斜”政策,重点解决审批立项、土地利用、资金筹集、政策支持等瓶颈问题,从政策层面、组织领导层面保证项目化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3、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今年,我市在继续抓好朔城区、怀仁县两个省级综合试点县(区)的同时,把平鲁区确定为市级综合试点区,其他县为单项试点县。在去年实施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机构建设、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村庄社区化建设5个单项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抓了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社区矫正建设等8个单项试点项目的实施,做到示范带动,重点培育,为全市项目化推进树立典型,创造经验,打造精品。各县(区)采取“分类试点、分项落实”的办法,培育了数量不等、类型不同的试点乡村,通过召开观摩会、推进会,现场进行交流、学习、推广。
4.把握重点,梯次推进。为了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资源优势和体系优势,使其更好地把工作职能落实在项目上,把服务效能体现在项目上,我市采取对口衔接,重点帮扶的办法,进一步建立起市(县)直部门对口指导基层,对口衔接社区(村)的社会管理创新上下联动机制,梯次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为了确保重点项目的落地,市综治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管理创新70个重点项目和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项目落实、实施、验收等各阶段任务目标、标准要求、时限进度等提出明确要求。市综治办建立了项目库和项目实施档案,强化项目跟踪,重点督办。各县(区)进一步把社会管理项目化实施工作引进社区(村),纳入网格,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推动项目的落地。如今,我市纵向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项目化推进工作网络,横向形成了十大体系70个重点项目实施工作格局。
二、搭建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
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技术,划格织网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是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全覆盖的正确路径,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对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我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1、 “三级网格、四级管理”。我市大力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乡镇(街道)--村(居委)--组(楼院)“三级网格”、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在县(区)一级,怀仁县、朔城区率先成立了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在城镇,以街道办为一级网格,社区为二级网格,楼院小区为三级网格。在二级网格划分上,将社区分为“街巷型”、“楼院型”、“单位型”三种类型。在三级网格划分上,以居民楼院为参照单位、以居民小区为划分标准,根据“地理布局、区域属性、人员相熟、便于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力争将每个行政辖区内的所有住户和单位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变条块分割为条块融合,做到户进网格,人进网格,事进网格。在农村,以乡镇为一级网格,村为二级网格,村民小组为三级网格,按照村庄大小、居住区域划分基础网格。去年以来,就在右玉县开展了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继续引深山阴县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工作。目前,全市有143个村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
2、因地制宜,搭建平台。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是把村、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的首要前提。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把城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做到同规划、同施工、同验收。若新建社区没有配套建设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办公用房,则不予验收,不予发放房产证。对新建小区,我市采取政府出资购买物业,社会组织协助办理的方式,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怀仁县一次性投资3000多万元,按照“三室一厅一中心”的标准,建成了22个高标准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彻底解决了县城全部社区的办公场所问题。平鲁区按照每个中心6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今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10个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对旧、小、散小区,我市采取筹资新建、开发配建、企业援建、租赁公房、调剂置换等办法,解决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办公用房。朔城区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按照“五室一站一平台一超市”的要求,采取社区自办物业、社区衔接物业、社区协管物业三种类型,建成了43个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服务范围覆盖了市区的所有社区居民。目前,全市共建立城市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110个,其中办公用房达800平方米的4个、600平方米的7个、500平方米的11个、300平方米的13个。
3、城乡一体,同步推进。在抓好城市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的同时,我市按照“三步走”计划,同步推进乡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第一步,在全市69个乡镇全部建起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使其承担起社会服务管理“六项职责”。第二步,在143个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村庄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起到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作用。第三步,在全市的行政村全部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全覆盖。
·山西:“五老”发挥余热参与社会管理
·山西晋中升级版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探访
·山西综治委召开二次全会:全省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