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述评

让社会的光明涤荡潜在的凶恶

2012-08-16 14:55:25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8月14日凌晨时分,重庆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嫌疑犯周克华,被民警击毙于一条小巷之内。至此,这个暴戾恣睢的悍匪,终于为他无法无天的犯罪行径,支付了应有的代价。(据8月14日新华社电)

    自2004年至今,周克华先后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连续犯案,至少有10人毙命于其枪下。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背负10条人命的周克华,瞻之在此,忽焉在彼,踪迹诡秘,始终未被严防死守的三地警方抓住,直到8月14日凌晨6时50分左右,他的末日才最终降临。

    周克华被当场击毙,着实大快人心。公安部在第一时间发出嘉奖令,授予重庆市公安局集体一等功。而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苏湘渝三地的民间社会而言,随着悍匪的伏法,近来持续紧张的恐慌情绪,亦得到缓释,人们不必再生活在杯弓蛇影的惊惶之中。

    案件就这样以并不令人感到讶异的方式落下了帷幕,周克华命丧当场,带走了8年以来犯罪道路上的所有秘密,没有给我们秉持法律审判他的机会。这恐怕是他所希望的,但也许却是我们的一种损失和遗憾。我们从此失去了仰仗法律的荣耀揭开周克华犯罪密码,以及留给世人一部更为明朗而沉郁的警世教案的机会。

    我们是希望,周克华虽然伏法就戮,但这起案件不要就此在人们心目中迅速湮没无闻。本案所激起的,也不应仅仅是浅薄的猎奇和哗众取宠的渲染,民间社会和公共舆论,最应该关注和沉思的,恰恰是超越个人神秘元素的社会性、人生性和现实性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背景。我们思考的起点和归宿都应在于:一个在现代文明体制笼罩和滋养下的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蜕变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的?

    据相关报道,周克华其人,幼时称得上“忠厚老实”,只是有些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性格深处有孤僻和自卑的因子;他颇爱读书,不过读的都是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尤其酷爱《福尔摩斯》系列小说,这也可以反映出其性格中植有江湖情结和冒险的种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少时又与枪支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因非法持有枪支被劳教,2005年因贩卖枪支在云南服刑,具有一定的反体制和反社会情绪。

    试想,当一个危险的人,持有危险的枪支,且其又生活无着、家庭破碎、心怀诸多不满,他作出何种危险举动都是极其可能的,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周克华杀人的核心目的就是求财,这无可置疑,他似乎不想也不愿依靠诚实劳动去谋生,他早已经不是那个10多岁跟随父亲下河挖沙的勤劳朴实的孩子。但与此同时,周克华身上报复社会以及某种变态犯罪心理的潜滋暗长同样值得充分关注,这其实已经超出了“谋财害命”的范畴,而意味着一个人“逆文明”蜕化的过程。在过去的8年中,周克华在与警方捉迷藏的过程中,渐渐孳生出变态的骄傲与犯罪快感,让他的犯罪行为开始溢出“求财”的藩篱,而陶醉在“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战争”的自我满足的泡沫中。

    对于警方而言,事实上,嘉奖是必须的,反思也是必须的。警方应该从本案中充分汲取经验与教训,严密防范此类系列杀人案件再次发生;而对于全社会而言,如何让那些具有一定“犯罪性格”的人,消弭内在的犯罪冲动,成为一个被现代文明所塑造的守法公民,而不至于真的沦落为一个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这是一场需要付出巨大心血的考验。

    如果说周克华代表着黑暗和罪恶,那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变得更加文明、更加正义、更加光明、更加具有内在的合法性和说服力,如此,则光明涤荡黑暗,周克华之辈才会“断后”。(张若渔)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周克华何以过多故事化演绎?少一些误传 多一些反思!
·周克华妻儿被民警陪护半年 儿子念初一成绩优秀
·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被击毙后群众拍手称快
·周克华长沙作案时藏身地曝光
·周克华女友系四川宜宾人年仅20岁 已被警方控制
·周克华缘何能连续作案逃窜8年

·周克华缘何能连续作案逃窜8年
·哪门子好汉!为周克华“涂脂抹粉”只会助长社会戾气
·重庆参战民警谈周克华案:发动依靠群众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周克华畸变人生的警示与反思:善于化解而不激化矛盾
·正义的4枪!--重庆办案民警披露抓捕周克华细节
·惊心动魄毙悍匪:重庆办案民警披露抓捕周克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