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国胜
政治符号就是携有政治信息的符号。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则指体现中国共产党特征、携有政治信息的符号,如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口号、政治纲领、政治理论、红色歌谣、红色建筑、革命漫画、革命旗帜、革命服饰、革命证章、红色货币、革命名称、革命区划、革命英雄、领袖肖像、革命纪念日等。政治符号不仅是其外在的壳,而且也是其内在的核;不仅是政治的一种装饰,而且也是政治的一种工具。同时,党的政治符号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是党的一项传统政治资源,是中共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建构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历史。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当今政治符号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不仅是一个历史话题,而且是一个现实课题。
一、政治符号建设与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探寻政治符号的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形成是缓慢的,但其传播是迅速的、惊人的。也就是说,一旦形成某一时期的政治符号,马上就会得到最广泛的传播,成为扩大影响、获得认同的重要标识,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努力和智慧。即使是在“左”倾或右倾错误路线时期,政治符号也展现出惊人的意识形态功能。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具体政治符号产品都保存着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在其建设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因此,如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符号建设方面应充分总结过去政治符号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探寻其历史价值,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提供借鉴和参照。比如,民主革命时期政治符号传播的一些成功经验就非常值得借鉴土地革命时期的“列宁符号”就是政治符号建设的一个典型。“列宁符号”是指中国共产党运用列宁的名字、肖像、纪念日等象征来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空间、生活物品等进行建构装点的政治符号产品。表现形式有“列宁小学”、“列宁书局”、“列宁公园”、“列宁装”等。运用纪念日、纪念碑、陵园、证书、徽章、旗帜、货币、服饰、街道、公园、广场、道路、学校、行政区等有效载体进行政治符号的时间、空间和生活的建构与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的重要经验,为当今政治符号建构与传播带来诸多启迪。例如,对于中共反腐倡廉建设,营造反腐政治符号的空间和时间气氛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空间气氛的营造就是指在人们生活空间上通过廉政的话语来建构。如在道路上可命名为反腐路、廉政路,建立反腐廉政公园,或用一些反腐英雄和清官的名字命名的公共场所、建筑、设施等。时间气氛就是建立廉政或反腐纪念日。以重大反腐事件的纪念日或模范反腐干部或廉政人员的忌日等时间符号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每逢重要纪念日就发出反腐宣言、制定反腐口号、发表反腐文章、发行反腐图书、召开反腐会议等。因此,通过反腐政治符号的时空建构,营造一个反腐倡廉建设的舆论环境,使得反腐政治符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当然,在政治符号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过去所犯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切忌简单模仿和大规模泛滥,一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限度为根据,真正做到既有利于政治符号的传播,又符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需求。因而,如今的政治符号建设一定要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正如列宁所说的,“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2](p11)。
二、政治符号建设与推动政治发展相结合,彰显政治符号的时代特征
一个政党从开始存在和活动起就不断创造新的联想来代替名字的原来涵义[3](p54)。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经历了建党初期的萌芽与产生、大革命时期的趋同与消解、土地革命时期的恢复与模仿、抗日战争时期的重构与蔓延、解放战争时期的形成与引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突显与弘扬、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创造与彰显、“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泛滥与教条、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塑与引导等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甚至大相径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还是由每个阶段的政治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因而,政治符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与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相结合,彰显政治符号建设的时代价值。
政治符号作为政治信息的载体,是政治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符号制约和影响着政治传播及其他政治活动,因而,政治符号必须与政治发展相适应,否则会阻碍正常的政治活动。因此,在政治符号建设过程中,应坚决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建构和生产出能够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政治符号产品。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形成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出了对苏俄政治符号的简单模仿,开始构建具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特点的政治符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虽说中国共产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符号,但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又走向了模仿苏联的路子,“学苏留苏”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后来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符号泛滥,此段时间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还是停留在革命符号时期,许多做法直接来源于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行为模式。这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政治符号建设的惯性。因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还没有走出革命的阴影,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革命思维。正是这种政治符号建设的滞后性,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许多阴影,这种表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治符号建设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步伐,因而,与之相伴随的政治符号建设,除了要维护和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也开启了构建和维护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符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符号,打造了中国共产党集体荣誉的形象符号,练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符号等,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与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相结合,克服政治符号传播过程中的简单模仿和生搬硬套,从而避免政治符号建设的滞后性,彰显出政治符号的时代价值。
三、政治符号建设与引导人民群众相结合,挖掘政治符号的教育资源
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具有强烈的动员功能,这与政治符号的教育引导功能密不可分。没有政治符号的教育引导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政治动员的作用。如党纲、党旗党徽、纪念日、红色歌谣、革命美术、标语口号、政治漫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引导民众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是进行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充分挖掘政治符号的教育资源,将教育渗透到政治符号建设中去,从而发挥政治符号的教育引导功能,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政治符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革命历史教育。如革命纪念日、革命领袖图像、红色歌曲、红色戏曲、革命影视等的建构与传播,教育引导了好几代中华儿女。这里显著的就是革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周年纪念是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最常见最有影响的形式”,“举行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教育世人”[4](p18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充斥最多的就是不同革命纪念日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反映出党对自己历史的建构及通过纪念活动的开展发挥纪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侧重挖掘革命纪念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199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中规定:“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知名人士的诞辰纪念活动,要重点宣传他们的生平业绩和崇高革命精神”,“有利于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5](p327)。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6](p1989)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7](p798-799)。可见,“纪念日”这一政治符号产品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也一直重视挖掘纪念日的教育资源,发挥纪念日纪念活动的教育功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政治符号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应充分挖掘政治符号的教育资源,发挥政治符号的教育引导功能。
四、政治符号建设与创新传播形式相结合,拓展政治符号的传播空间
民主革命时期政治符号通过大众传播、仪式传播、日常生活传播和空间传播等传播途径得到了广泛传播。尽管当时的传播技术水平有限,但我党克服了没有先进传播工具的局限,充分运用墙报、壁画、传单、读报组、粉笔队、凿字队等传播工具和传播载体,使得政治符号无处不在,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而这些做法在现在似乎已成为历史往事,人们并不觉得里面所含政治传播意义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更让人忽视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传播工具。而现在,中国共产党如何传播其政治符号?如何让广大群众认同这些政治符号?其宣传战略无疑需要从过去的成功实践中寻找经验。新时代新发展,如何加强和建构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政治符号,使之成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标志,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完成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现代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果都超乎人的想象。传统的报刊已略显力不从心,都在纷纷改进自己的传播技术。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传递速度,是党报党刊根本不具有的,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传播力量。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且受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因而加强政治符号网络空间的传播是一项紧迫任务。目前,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支部的网站建设都一直止步不前,因此,各级党委应创办各具特色的网站,同时,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构建自己的短信平台、利用手机媒体等新型网络媒介,形成特色,使之成为政治符号传播的一个主渠道,成为传播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因而,这就要求党不仅要建构一整套完整的与时俱进的政治符号体系,而且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使其得到最广泛、最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大众传媒在中共政治符号传播方面,并不是一些“文山会海”式的新闻报道,而是要有意传播一些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志性的政治符号,让其党员群众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无处不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承载着更多的意义。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形式传播政治符号,既有利于政治交流,同时又便于党接触民众,扩大影响,展示和树立现代政党形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使政治符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更新,各种传播载体的展开,无疑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各种领域,扩大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影响,从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传播效果,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及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五、政治符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发挥政治符号的整合功能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作为一种政治象征,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整合族群、团体与社区的认同及强固功能。因此,政治符号在推进政治社会化、促进社会沟通、加强社会认同、维护合法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号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家庭、学校与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提供各式政治符号的来源,这些政治符号的存在就奠定了政治稳定的基础,任何政权都想借由符号的操纵而控制其人民[8](p23)。
在当今工业社会最正式的群体,象征符号正可弥补契约关系之不足[9](p96)。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发展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特征和标志,也是建构和完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符号象征。一大群人在一个共同的政治名字下集合起来后,那个名字就可能既有理智上可以剖析的意义,又有感情上的联想[3](p52)。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是人们认同的一个载体。虽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只是一些标识性的东西,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标识的象征力量,它是人们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标志,是传播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主要体现在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特别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在化解社会矛盾、控制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团结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起社会秩序,使得因内部价值与原则引发冲突而濒临破裂边缘的社会,能够进行社会重组和重建而生存下去。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治符号,例如,延安时期树立的农民英雄吴满有、工人英雄赵占魁、士兵英雄张治国等就是典型的政治符号,通过这些政治符号对行业的引导,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秩序稳定起了很好的整合作用。如今教育行业通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政治符号。各行的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等也成为本行业发展的具体政治符号。此外,各种纪念日政治符号,如“五一”代表工人阶级的政治符号、“五四”代表青年群体的政治符号、“七一”代表党员群体的政治符号等,这些政治符号本身就是一个群体的象征,更是加强群体认同和团结的重要标识。中国共产党借助于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种形式的政治符号建设,引领和整合不同人群,在促进社会沟通,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认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努力和尝试,发挥出了政治符号的社会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为未来的政治符号建设做出了典范。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就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特色之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产物,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形象的“结晶”,是识别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标志。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96-2000[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彭芸.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
[9][英]亚伯纳·柯恩.权力结构与符号象征[M].台北:台湾金枫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