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考察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的确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纠正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错误,继续执政,同样是人民的选择。人民没有因中国共产党的失误而放弃对它的信任和支持,这更深刻地体现了人民选择共产党的坚定和执着。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肩负起了中国近代历史赋予它的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有限的时空中创造了历史的伟业。而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就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是人民长期选择的结果,而且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真正使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发生了最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1]。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具体表现在:
(一)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真正拥有了国家主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国际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各国侵略者可以任意侵占中国领土、操纵中国主权、掠夺中国财富。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使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各国侵略者强迫中国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攫取的种种特权,结束了长期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邓小平在谈到这一点时曾十分肯定地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还是毛泽东同志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内的人民也罢,国外的华侨也罢,对这点都有亲身感受。”[7](P299)“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8](P60)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真正走向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局面发生根本改变。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从北洋军阀时代起,中国各派军阀就争权夺利,连年混战。据研究者统计,北洋军阀从1912年到1927年的15年内,发生战争11次,时间总计为885天;而蒋介石上台至西安事变前的10年内,共发生大小战争数十次,时间总计为3650天,就是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9](P64)可见,当年的国民党蒋介石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但实际上连一天也没有真正统一过,更谈不上社会的安定。而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却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灾难。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规模进军和“剿匪反霸”,各派军阀及大小土匪很快被消灭,终于结束了长年战乱和土匪横行的局面。同时,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得到了彻底改造和转换,全部回到人民手中,全国上下政令统一,政通人和,不再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在民族关系上,新中国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民族歧视、压迫和互相敌视的状况,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由于国家的统一,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改造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中国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意义,我们同样不能低估。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充分肯定地指出,中国共产党1949年的胜利,解决了一个前40年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即“缺乏全国的统一”,而“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10](P69)。可见,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实属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全力维护。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曾深刻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7](P267)
(三)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的形态结构发生根本更替。在旧中国,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形态结构发生了根本更替。
中华民国政权,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其间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两个阶段,最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取代。谁赢得了人民,谁就赢得了胜利。人心的向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取代国民党,担负起引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调动起各种政治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随着政权的更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上,不仅完成了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向人民民主专政的过渡,而且摒弃了独裁专制政体,真正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取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经济,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旧有的经济结构;在思想文化结构上,逐渐完成了由旧中国的封建专制文化到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体的现代文化的更替。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构的如此变动,表明中国社会形态已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独立、统一、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国家政治生活日臻完善,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就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和广阔的前景。
(四)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榨下,旧中国一直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目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把一个积贫积弱、屡受列强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建国初,党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取得巩固政权、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的伟大成就。随着全国财经的统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国建立起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党和政府也积累了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以及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现实可能。于是,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中国开始了以执行“一五”计划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进程,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步骤过快等指导上的偏差,但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在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这的确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新国家的无穷力量,人们精神振奋,社会秩序安定,从城市到乡村呈现一派憧憬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景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其间虽有挫折与失误,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即使“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虽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但又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从内乱中走出,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变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来不曾如此昂扬奋发。旧中国那种外敌入侵、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悲惨状况再也见不到了。这期间,中国政府还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社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千真万确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既是20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必然结果,又是其根本标志,从此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当然,由于人口众多和生产力不发达,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总的来看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社会变革的规模和程度如此巨大而深刻,特别是最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走向。
三、作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待。新形势下,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不但取决于党90年的光荣历史、取决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更取决于现实和未来中国共产党能否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中国社会客观必然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继续前进。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期待。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苦复杂的伟大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有一个通晓社会发展规律、透彻了解本国国情和洞察国际风云,具有崇高威望和丰富经验、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组织者、领导者。这个组织者、领导者,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正如邓小平所强调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我们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和人民对党的执政地位的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仍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键是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始终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赢得人民的长期拥护,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万不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甚至蜕化变质,否则就会被人民无情的选择所抛弃。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就以铁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正视和化解面临的执政风险,甚至危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人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思想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流,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在这样好的形势和成就面前,一些人仍否定马克思主义,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有人说现在如果开放“党禁”,共产党就难保执政地位。这种说法如果不是出于别有用心,就是不太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政党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实体,每一种政治力量都想成为统一国家的领导力量,但是这些政治力量大都遭到了人民的遗弃。1927年国民党建立政权后,由于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除共产党外,又产生了多种政党或政治派别,比如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乡村建设派等。但是,在力量发展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一枝独秀,成为国民党真正的对手。抗日战争期间及其胜利以后,政党活动空前活跃,除了业已存在的中国民主同盟外,又涌现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一批民主党派。它们爱国爱民,坚持民主,反对专制,主张和平,维护正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愿基本一致,因而纷纷走上拥护共产党的立场。1947年3月,民革领导人李济深的《抵港抒怀》诗曰:“匡时无计漫呼天,策短徒悲马不前。莫道人心同此理,雄风今已靡前贤。”诗中的“人心”和“雄风”,正是中国共产党受人民拥戴的写照。
中国近现代政党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尽管各种政党或政治力量都曾顽强地表现自己,争取生存和发展,争取国家的领导地位,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最后连国民党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四面楚歌”中狼狈地逃离了大陆。可以说,在各种政党中,中国人民早已作出了拥护共产党的选择。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7](P267)还有人认为共产党过去靠战争取得政权,具有合法性,现在却没有经过全民选举,没有合法性。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合法性危机”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来的,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政府不能保持必要数量的民众对政府的忠诚和信任,就是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并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在各个根据地进行了民主选举,建立起地方的民主政权。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机构,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机关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投票产生的,1954年9月以后是通过自下而上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的,因而是完全合法的,是人民意志最集中的体现。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而且是通过民主程序确定的。
90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7](P170),“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11]。中国共产党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靠着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取得了这样的执政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的确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30年,举国上下,国内国外,有口皆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国共产党共有党员8000多万,基层组织健全,而且党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历史性、世界性贡献。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最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必将为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追求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把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而且要加深理解胡锦涛在纪念建国60周年讲话中特别强调的“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刻意蕴,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90年的征程只是民族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要真正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承续无数先辈所开创的伟大基业,更加奋发有为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来中华民族腾飞的大势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鸿鸣.蒋家王朝[M].香港:香港中原出版社,1986.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