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前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声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努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为执政标准,执政声誉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执政声誉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影响到党的执政声誉,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下层民众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逐渐流失,主人翁意识被掏空,一些人对执政党的认同度降低。[12]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不少人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疏远了人民对党的感情。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品提供方面不如人意,以致怨声载道。利益表达机制受挫,群体性事件不断,社会不满情绪积累,民众的离心意识增加。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特权现象、官僚主义等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到执政党的公信力。一些意识形态宣传空洞、体制僵化,产生信仰危机,降低了民众对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认同。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建设。
1.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做好“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执政党正确的执政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必须将执政理念贯彻到整个执政活动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政府接受党的领导,因此当前要推进服务型政府和诚信政府建设。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好“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当前尤其要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出行、治安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使基层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解除他们基本生活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执政党和政府才能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2.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规范执政行为。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是执政程序和方式,这是执政党获得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基础。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当前尤其要强调依法执政。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是有深刻历史教训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相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的执政方式和程序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简而言之,党要把自己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产生合法性,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3.执政党要重视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不断提高逆境中的执政能力。不可否认,在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集中表现为:一是集中上访数量剧增;二是重大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社会矛盾网络化、网络舆论放大化、个人问题社会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对抗程度暴力化的倾向。[13]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对党的执政声誉有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处置也是党的执政声誉得以提升的契机。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构建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寻找各阶层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上的共同点与一致性,通过利益表达、整合、协调、落实等环节化解矛盾,达到各主体的利益高水平均衡,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局面。通过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提升了执政党的危机管理能力,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4.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绩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文化需要和公正需要。执政绩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升降的决定性因素,而考察执政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看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定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障群众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此外,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配体制、机制等存在不公正,导致社会出现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这些因素需要执政党制定和执行公正的社会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为所有公民提供均等的机会,并且加大保障弱势群体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增强公众对执政党的信任。
5.惩治腐败与争先创优并举,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为政清廉、严于律己是对执政党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执政党取信于民的基础。因此它是加强执政党声誉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抵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滥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执法犯法、贪污受贿、卷款外逃,这种情况严重损害党的威信,破坏党的形象,进而降低执政党的声誉,动摇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我们要牢记苏共腐败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一方面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制定《反腐败法》,构建国家廉政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争先创优活动,始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重塑执政形象,赢得民心,提高执政声誉。
6.阳光执政、民众参与以及信息沟通,巩固执政党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执政声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增进民众对执政党的美好感情,大力开展执政党与群众广泛的信息交流以及各种双边活动,可以加强沟通,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加深感情。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当前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的制度化建设,尊重和满足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高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杜绝各种官僚主义。第二,在税收、人事、财政等重大决策上要广泛听取、吸纳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广大公众对执政党重大决策的支持。第三,领导干部要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体察民情,关心民生,满腔热情地关注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冷暖安危,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情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参考文献
[1]Fambrun C.J,Gardberg N A,Sever J M.The Reputation Quotion-amulti-stakeholder Measur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0,(7).
[2]夏人青,何玉海.论高质量大学的品质特征与内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3]Manfred Schwaiger.Components and Parameter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An Empirical Study[J].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2004,(1).
[4]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7]张永忠.“三个代表”与我党执政理念的整合[J].理论探讨,2004,(2).
[8]黄明伟.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09,(1).
[9]李君如.科学地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和要求[J].前线,2004,(11).
[10]秦德君.关于执政绩效的几点思考[J].党政论坛,2009,(7).
[11]谢龙生.试论执政党的公信力[J].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4).
[12]刘昀献.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及其培育[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