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感反应指标
执政声誉中的情感反应指标表示社会公众对执政的情感成分,它是公众对执政党及其执政行为的一种信任、尊敬、欣赏程度。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中,民众还会产生一种“情感承诺”成分。情感承诺表示个人对组织情感上的依附程度,它有时是一种对组织的正向情绪连接,用以表示个人基于自身对组织的喜好观感而发生的情感连接。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情感反应指标主要有6个: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喜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赞美和尊敬、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发展的关心、对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相关的新闻和报道的关注。
(1)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这是社会公众表达的一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认可和肯定的情感。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领导人民翻身做主,又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致力于带领人民共同致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是其他政治组织无法做到的。
(2)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它是社会公众表达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信心,从而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作为一种心理情感,公众这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资信水平,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建立良好声誉的基础。
(3)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喜爱。它是社会公众表达的对执政党的一种喜悦的情感。它说明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情感上的喜爱以及行动上的向往。这种喜悦之情发自内心,又通过各种外在方式如歌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表达出来。
(4)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赞美和尊敬。这是广大民众表达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称赞和尊重的情感。它说明了公众对执政党执政行为和结果的欣赏,对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的尊重和爱戴。具有这种情感的人不允许他人对执政党形象的损害、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丑化。
(5)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发展的关心。这是社会公众表达的对执政党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惦念。执政党的兴衰荣辱紧紧和民众的心相连。人民群众企盼执政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企盼国家长治久安。
(6)对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相关的新闻和报道的关注。这是社会公众表达的对各种媒体对执政党的评价的关心和重视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人们不仅关心执政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且更关注其他人对执政党的各种描述、议论和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重要作用
执政党拥有了良好的执政声誉就相当于赢得了一种有价值的关键资源,从而也就拥有了独特的政治优势。执政声誉能够在各个方面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从而使执政党获得执政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执政声誉可以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政治统治的持久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合法性是指治系统获得社会公众自觉服从、拥护、支持的程度。李普塞特认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4](P55)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5](P184)还有学者认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承认,对政治统治行为的认可。[6](P666)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在于执政本身具有值得民众支持和拥护的客观价值,因此能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和忠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中,执政党满足了民众最根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民众创造了价值,因而得到民众在理性上的认同与情感上的喜爱。这种政治态度一经产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就获得了最坚固的基石。
2.良好的执政声誉可以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学者们在谈论执政有效性时,普遍认为执政有效性是指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在现代社会,这种有效性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7](P59)执政合法性是执政有效性的前提,而执政有效性则是执政合法性的保障。执政党应该与时俱进地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以此来提高普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增强自身执政的政治合法性。有效性一旦丧失,就会危及执政的正当性。良好的声誉通过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执政成本;建立在民众参与基础上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大大减少决策执行的阻力,这样就提高了执政效率。换言之,良好的声誉作为一种强大的执政资源支撑,能够有效提高执政产出与执政投入之比。
3.良好的执政声誉可以增强执政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每一个成员都愿意在一个外界认可和尊重的组织中工作。外在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是一个组织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良好的声誉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组织工作,因为加入这样的组织意味着他们可以凭借组织声誉赢得他人的尊敬,这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良好的声誉更容易赢得成员对组织的信任,进而增强成员对组织的热爱,增加他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这样的组织氛围甚至能够使成员努力工作、不计报酬,因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4.良好的执政声誉有助于降低执政风险和控制危机。一方面,良好声誉的执政活动遭遇政治风险的概率较小;另一方面,即使真的遭遇危机,它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容应对。而一旦失去声誉资源,各种风险就会不期而至,如同苏联共产党一样失去执政地位。为什么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苏共,在执政74年后突然失去执政地位?为什么人民群众不为支持、声援苏共采取任何行动?为什么苏共党员没有在紧急时刻集合起来保卫自己的组织呢?答案就在苏共彻底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宝贵的声誉资源。相反,在遭遇各种风险和危机时,中国共产党能够渡过难关、化解危机,良好的声誉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四、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因素
公众对执政党的态度结构是由他们对执政党的主要特征或属性的感觉引发并决定的,执政党的主要特征和执政业绩是执政声誉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作风、执政形象、执政能力、执政绩效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了公众对执政党的认知与认可。
执政理念是指一个政党指导执政实践最核心、最基本的观点、思想的综合,它是一个政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8]执政理念是政党在执政实践中通过对执政规律、宗旨、目的、任务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而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执政理念是执政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指南。执政理念一旦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诉求,符合人类的追求自由幸福的价值观,就会使社会各群体对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产生高度认同感,不断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比如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执政声誉不断得到提升。
执政作风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行为取向以及工作方式等。执政作风是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它通过各级党政部门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体现出来。执政作风具有外在性和直观性,能直接反映执政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从而影响人心的向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作风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廉洁从政等内涵,能够凝聚人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戴。
执政形象是指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形状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眼里的抽象反映,以及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业绩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或看法。[9]前文分析指出,执政声誉与执政形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总体上看,执政声誉高于执政形象。但执政形象对执政声誉又有深刻的影响。执政形象好,更容易获得公众的喜爱和认同,从而获得较好声誉;执政形象差,则会影响公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以至于丧失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树立勤奋敬业、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形象,势必巩固和提高老百姓对其的赞誉和认可。
执政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分析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10]执政能力强的政党一定能够在民众参与下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大政方针,有效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必定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崇高的威望。
执政绩效是执政理念、执政作风、执政形象、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和外在表征,也是一个执政党踏踏实实为民众谋福利的表现。一般而言,执政绩效是执政党的业绩和效能,它反映的是执政成本耗费和公共物品产出情况。[11]通过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体现出执政的高绩效。执政绩效绝不是搞政绩工程,执政绩效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并且要获得老百姓的公认。提高民众幸福感的绩效一定会得到百姓的真诚赞美,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忠诚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