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硕亮
执政声誉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在实际执政活动中往往比有形资产更为重要。良好的执政声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良声誉则会导致民心丧失,损害党的执政合法性。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一,本文提出和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这一新的命题,有利于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建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第二,党的执政声誉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形象与执政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相关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第三,执政声誉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执政声誉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含义与特征
1.执政声誉的含义
要厘清执政声誉的含义,首先要搞清声誉的含义。对于什么是声誉,学者们见仁见智。经济学家认为,声誉是传递公司未来行为的信号特征战略学家认为,声誉是阻碍竞争对手进入的壁垒财务人员认为声誉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市场营销人员认为声誉是吸引忠诚顾客的可感知资产;从事各种组织研究的学者认为声誉是组织身份标识,表明组织做什么,如何做,怎样与利益相关者沟通。[1]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的声誉包括大学理念、办学条件、施教队伍、课程设置、公共关系、质量管理、产品服务、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品质特征与内涵。[2]上述有关声誉的解释尽管是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做出的,但对我们从政治学的视角理解执政声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大众政治心理和政治认知的视角看,我们可以把声誉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由理性认知和情感反应构成的态度结构,而执政声誉则是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在执政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执政党的一种由理性认知和情感反映所构成的政治态度。这种态度结构是由公众对该执政党的某些执政特征的感知引发并决定,这些特征是该执政党过去的执政行为和结果的体现,并且集中代表了该执政党为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利益的能力和绩效。
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在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种政治态度结构。态度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认知、情感)的心理准备状态。政治态度结构则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或现象的政治评价以及政治心理状态。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政治态度结构由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两部分构成。政治认知成分是人们对执政党的一种政治评价,表明公众对执政的认识、理解、赞成或反对,它与执政党的竞争力直接相关政治情感成分是公众对执政党的政治情绪反应,表现为公众对执政党的情绪体验程度,例如尊敬与轻视、喜爱或厌恶,它与执政党的感召力直接相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两大要素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第一,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之间一般是相互兼容的,但也可能不一致。例如,对某个执政党,从执政业绩上看是成功的,但从情感上人们可能并不喜爱它。第二,在两种成分中,政治情感由于在政治态度中处于核心与关键位置,所以它在执政声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政治认识较容易改变,但真正从政治思想情感上转变就很困难。
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是由利益相关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某些特征的感知引发并决定的,而这些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过去的行为和结果的体现,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利益的能力和效果。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的利益主体持有不同的资源,执政党必须依赖这些资源持有者的支持。比如执政党必须说服其党员为执政效力;必须诱导公民购买其公共产品和服务;必须获得选民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资助;必须与其他党派保持良好的关系。而要获得利益相关者对执政党的支持,执政党需要通过执政为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会将关键特征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这些特征显示了执政党为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而提供有价值的产出的能力和效果。利益相关者在感知了这些特征后,他们会以自身对执政党的期望为评估标准来对执政行为作出判断。如果所感知的执政行为能够符合他们的期望就会对执政声誉作出正面评价;否则会作出负面评价。
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会在各种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形成,无论他们是否与执政党有直接关系或对执政有亲身经历。既然执政声誉被界定为一种政治态度,那么执政作为一种重要政治现象,所有对执政没有亲身经历甚至直接关系的社会公众就会通过各种沟通渠道,掌握各种间接经验或信息,必然会对自身所知的执政党持有赞成或反对、喜爱或厌恶的态度。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执政声誉与执政形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都代表利益相关者对执政的外部感知和看法,它们都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包括了社会公众对执政的多样化信息的感知。但执政声誉不同于执政形象,它高于执政形象。执政形象是利益相关者对执政身份识别和执政品牌的一种反映,是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一般看法,它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执政形象是执政党要解决“告诉你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你是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你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知道了你是谁”。执政声誉则是利益相关者群体对执政党所持有的各种印象的集中表现,它通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并且依赖于执政行为和业绩以及利益相关者对执政的感知。执政声誉要解决“你已经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你所告诉他们的‘你是谁’的问题作出了评价”。因此,执政声誉是执政认同与执政形象之和的函数,即执政声誉=F(执政认同+执政形象),因而,执政声誉的重要性高于执政形象,执政声誉与执政形象相比,更具有根本性。
2.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特点
在前文对执政声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主要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声誉在本质上是广大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种政治态度结构,它可以成为一种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可靠性有关的可测量的信号,这种信号能明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系统中的突出地位,还能提供与中国共产党未来执政业绩相关的信息。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形成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业绩、执政风格、执政信用、执政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并且是上述各种因素发挥综合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而非某项个别因素和特征单独作用的结果。
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具有积累性,需要长时间的建立和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建设的2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政60多年,共计80多年。中国共产党今日良好执政声誉的形成是80多年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的结果,它不是通过短期的政治炒作和媒体宣传获得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体现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满意度。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值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同一信息所作出的评价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因而中国共产党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提升执政声誉的明智之举。
第五,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不同于执政形象、执政信誉、执政身份识别等相关概念,但它们之间有双向互动关系,即执政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概念的影响;同时执政声誉也能对这些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第六,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动态性是由执政环境和目标的变化性决定的,当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执政目标也会随之改变,原有的执政能力和业绩会渐渐消退,执政党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不断获得新的业绩,从而强化和优化执政声誉。
第七,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具有存续的不稳定性和易碎性,需要小心呵护。一旦执政声誉受损,声誉资产就会迅速贬值,危及执政的合法性。所以,执政声誉获得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执政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管理。
第八,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具有可管理性。执政声誉的累积性、动态性、易碎性等特征说明了它需要精心管理和维护。同时,执政声誉又是能够加以管理的。只要执政党在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风格、执政水平和业绩上下功夫,并且加强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就一定能够消除群众的疏远和误解,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构成
根据前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界定可知,执政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形成的对执政党的一种由理性认知和情感反应所构成的态度结构,是执政党获得公众认可、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执政声誉是由理性认知和非理性情感反应所构成的政治态度结构,因此两者构成了执政声誉的两大部分。理性认知和情感反应又由若干外显指标组成。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对这些指标加以确定。
1.理性认知指标
理性认知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对认知对象的信息处理过程,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理解和评估、学习和记忆等环节。[3]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认知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业绩的主观理解和理性评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竞争力的理解和评判。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理性认知指标主要有5个: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知、中国共产党规模和实力的认知、中国共产党知名度的认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业绩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前景的感知。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知。这是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系统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理解和评估。当前中国政治系统包括执政党和参政党、各种国家机关、人民军队、人民团体、各种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人民群众等等,在这一系统中,中国共产党无疑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对国家重大问题具有决定权。
(2)中国共产党规模和实力的认知。它是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和拥有资源的理解和评估。中国共产党目前拥有7000多万党员,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它也拥有其他政治主体无法比拟的政治和经济资源。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和实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3)中国共产党知名度的认知。它是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书籍等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以及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通晓程度的理解和评估。通过90年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国共产党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4)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业绩的认知。这是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技能和绩效的理解和认知,它是理性认知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执政能力和业绩是中国共产党满足利益相关者预期效用的最重要途径,由于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技能和结果,因此成为公众最为看重的指标。
(5)对中国共产党未来前景的感知。它是广大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理解和预测,它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途、长远执政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强大凝聚力和改革创新精神,有着远大而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