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贵州

救赎——贵阳法院少年审判工作纪实

2012-08-16 13:48: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图为贵阳市云岩区法院少年庭法官到贵州省未成年人管教所进行回访帮教。范银燕  摄

    8月8日上午10时,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首批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封存决定书送达仪式,从此,未成年人李某和周某将甩掉人生包袱,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并未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全国17个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工作的中级法院,但贵阳法院已经自行试点5年;虽然两级法院、3个少年法庭只有15名工作人员、9名法官,(其中8名为女法官),但5年来,他们平均每年审理近700件案件、涉1340多人。

    5年的救赎之路,贵阳法院付出过多少艰辛?9名法官收获过多少沉重?或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决心:救一个是一个

    200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17个中级法院启动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工作,贵阳中院并不在试点法院之列,而院长赵军到任也还不到两个月。

    然而,一个数字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2002-2006年,贵阳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市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在10%至15%。而当时,贵阳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无论在审判理念与方法上,与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工作重心与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赵军院长下定决心:将少年审判改革列为院党组工作的重点。

    “我们虽然不是全国试点法院,也缺乏经验,但少年审判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所以,自行试点也要走出一条路来。救一个,是一个!”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军院长说。

    2007年4月,贵阳中院成立全市少年法庭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贵阳法院进入了全面加强少年审判改革的新阶段。7月,贵阳法院在全省率先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定管辖工作。次年6月、9月,南明、云岩两区法院少年审判庭正式成立;2009年7月,贵阳中院成立开展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的少年审判庭,将受案范围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扩大至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自今年4月起,对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下、确有悔改表现、无新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按相关规定启动记录消除程序……

    恒心:关爱进行到底

    在涉未成年人审判许多案件中,法官更多需要的可能并不是高深的法律知识,而是细心、恒心。

    2012年新年刚过,贵阳市云岩区法院少年庭受理了一件抢劫案,两名刚满14岁的初二学生郭某、刘某因持刀抢劫同学人民币30元被公诉机关提起诉讼。阅完卷宗,女法官们立即进行调查,了解到:小郭和小刘在校表现不错,此前并无其他不良行为,是初次犯罪。小郭家庭健全,而小刘身世坎坷,从小被人收养,年幼时养父母离婚,由养母进行抚养,养母经济条件不宽裕,得知小刘参与犯罪后十分气愤,不愿再管教小刘。而通过女法官们用心的交流、沟通,小郭的父母和小刘的养母,都多次表达了希望孩子能回到学校学习的强烈愿望。

    为此,云岩区法院少年庭的女法官们多次与学校教务处主任沟通,特邀该校老师作为案件陪审员参加“圆桌审判”。庭审中,女法官们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以平易近人的方法消除小郭、小刘对法庭的恐惧心理。经过庭审教育,小郭、小刘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愿意好好改过,希望重回学校读书,让老师和家长放心;学校老师也当庭代表校方表态,愿意接收两位学生回校读书。庭审结束后,少年庭依法对小郭、小刘适用了缓刑。

    2012年1月20日上午,小郭和小刘恢复了自由。此时,还有两天就是亲人回家团聚的除夕了。

    正当女法官们稍感欣慰时,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小刘的养母表示生活困难,无法保证小刘上学所需费用。1月20日中午12点,女法官们放弃午休,带上小刘,几经周折,打听到其养父住址,找到他,告诉他庭审时小刘盼望亲人、想上学的心情等,从法、理、情方面慢慢与其养父沟通。两个小时过去,小刘养父表示愿意接受小刘,并愿送他读书。小刘露出了笑容,并给养父和女法官们承诺,今后一定听话,好好读书,不再做违法的事。

    爱心:即使面对洪水

    在未成年人轻罪消除过程中,法官的付出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7月17日,贵阳市南明区法院少年法庭孙黎霞庭长、敖登琼副庭长就经历了一次危险。

    这天上午,她们带着一名书记员和一名司机,驱车前往未成年犯郭某的户籍所在地的安顺县鸡场乡板当镇上院村,对其进行轻罪记录消除的调查工作。头天晚上,孙黎霞查了一下天气预报:17日,安顺大雨——但为了郭某轻罪记录消除工作程序的正常进行,不能延后。

    早上出发时,天下着小雨。山路难行,下午两点她们赶到板当镇时,已是大雨倾盆,而她们所必须了解的当地派出所所长则正在指挥抗洪抢险。见到几名法官在这种天气里来调查情况,这位派出所所长有点不解:“你们怎么在这时候来,路上太危险!”

    向派出所所长了解了郭某的相关情况后,顾不上吃午饭,她们又赶往上院村,找到同样在抗洪抢险的村支书、郭某的邻居进行调查。

    傍晚6点,她们开始返回。距安顺县城约20公里时,乡间公路已经成了“河道”。她们的汽车在一个低洼处熄火。这时,前方数百米处洪水波涛般涌来。危急时刻,旁边来了几名当地的警察,帮她们将车推上路边一个高处。

    车是不能动弹了。没办法,只能让司机先留下来,她们等洪水退下一部分时,搭两次车、于凌晨1时许回到贵阳。

    创新:只为孩子回归

    事实上,失足未成年人的改造是全社会的责任,而目前该重任主要由法院承担的现实,也使少年法庭的法官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四封信制度”是贵阳中院对少年审判的一个要求:开庭前,发放《给未成年被告人的一封信》、《给未成年被告人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其诉讼权利;判决后,为鼓励未成年被告人悔过自新,呼吁家长配合司法机关帮助孩子积极改造、重归社会,发放《给未成年服刑人员的一封信》和《给未成年服刑人员家长的一封信》。

    “一个人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识错误,不改正错误。摔倒了,你可以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尘土重新上路;迷途了,你可以认清方向,重整行装、走上正途……希望你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用诚实和勤劳开启生活的新一页,重新再来!”——这是法官给未成年服刑人员信中的一段……情切切,意深深,孩子看到信时,痛心疾首;许多家长看到信时,涕泗纵横。

    南明区法院少年法庭与共青团南明区委共同联合成立的帮扶“失足”青少年工作站,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项创新。

    2010年12月,为帮扶“失足”青少年,预防减少“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整合社会资源,南明区法院与共青团南明区委共同联合成立这个志愿者工作站。志愿者主要是大学生,他们通过与失足青少年“一对一”或“二对一”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无助感,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阴影,摆脱思想负担,回归社会。现在,已有21名缓刑少年犯得到志愿者的帮扶,其中重返校园的17人,学习理发、厨师、修车等技术的4人,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而对于志愿者来说,这也是一次锻炼。贵阳学院法律系大二学生周杨这样对记者说:“这是我走上社会前的一次很好的经历,而且,我也交了一个好朋友!”

    舒心:付出终有回报

    “我们发出的信也会有回报的!”贵阳中院少年法庭庭长雷让说。

    6月28日,雷庭长就接到了一封信,未成年缓刑人员小虎在信中这样写道:“雷法官: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路该走,什么路不该走。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你们抽出宝贵时间,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教育,我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一定会遵守国家法律,力争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不会让你们为我失望和遗憾……”

    小虎老家赫章是贵州一个边远贫困的县城。两岁时,小虎在父母离异后随父亲在老家生活,母亲来到贵阳城郊结合部摆摊卖菜抚养妹妹。10岁时,父亲大病一场,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便将小虎接到贵阳一起生活。谋生艰难,母亲没有更多时间关心和管教孩子。2010年3月,不满15岁的小虎和几个未成年人被两青年男子组织到工地盗窃,两男子又指使小虎等人胁迫路过工地的两小孩一起盗窃,遭到拒绝并被小孩亲友发现斥责后,两男子恼羞成怒,持刀指挥小虎等人对两小孩亲友进行伤害,致一人死亡一人轻微伤。贵阳中院少年庭受理此案后,经过庭前社会调查,结合具体案情,依法判处小虎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缓刑判决生效后,贵阳中院少年庭根据庭前、庭中、庭后“三项延伸”工作的要求及相关规定,对小虎建立了回访帮教档案。一年来,案件承办法官雷庭长已对小虎和家人开展了三次回访帮教工作。雷庭长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回访帮教时小虎双眼流露出的重获自由的欣喜目光和对母亲的深深自责。以后的回访帮教,当他看到小虎脸上自信的笑容,他感到十分欣慰。

    6月28日,小虎的母亲将这封信交到雷让的手里,告诉他:“小虎还在老家赫章的电脑城工作,见习期结束了,现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小虎不能从老家赶来,他写了一封信让我转交,感谢你们的帮助。对了,小虎已经到老家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接受矫正了。”

    得到回报的不只是雷庭长。

    7月16日下午,在贵阳市云岩区法院,已经成为小学老师的蒋某和今年高考分别过二本线和三本线的两名少年,高兴地接受了法院给她们的贺礼——之前,她们分别是“问题少年”或判处缓刑的少年,经过云岩区法院少年法庭法官的帮教及社区矫正,她们都告别过去,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其中,蒋某的母亲也陪着孩子来到法院,面对记者,她大方地说:“本来,我想给孩子投资开个公司,她自己非要当老师,就由她了!”——记者从这位母亲的口气中听出一种轻松与欣慰。

    “我们判处缓刑后重点帮教的一个孩子今年高考还过了理科一本线,因为家太远,今天没能起来!”云岩区法院少年庭庭长范银燕还告诉记者。

    而云岩区法院副院长赵小周则补充到:该院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扎实细致,现在已经有35人解除矫正,无一人重新犯罪。(记者 罗 斌 通讯员 范红彬 赵小周)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法官挽救帮教失足少年考上大学
·玄武法院"法官妈妈"为每个失足少年建帮教档案
·重庆检方探索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助失足少年成长
·北京海淀法院:关爱失足少年 唤醒迷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