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有效推进
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把加强城市管理与实现城市定位相结合,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提升城市形象相结合,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城市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按照“市控区统,重心下移”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扩大了中心城区管理自主权,市区街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条块分工更加合理,职责任务更加清晰,初步形成了“市控区统、条块互动、强化基层、管理规范”的格局。
二是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颁布实施了《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推进环卫、园林、市政等常态化管理,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形成了考核、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作用,大力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形成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在全市实施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共整修道路928条5400公里、桥梁128座,整修建筑24000栋,新建提升改造绿地1.4亿平方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149个,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整治居民社区943个,450多万居民直接受益。
(六)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我们结合“大城市、小农村”实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对被征地农民,在依法定额补偿、妥善解决住房等的同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先后实施了四批示范镇建设试点,涉及43个镇、646个村和100万左右农民,分三步推进改革。
一是按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村民意愿、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分步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换房工作,农民以其宅基地按规定标准置换国有土地上的城镇社区住宅,并获得房屋产权。运用宅基地换房办法,已有40万农民迁入新居。
二是推进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与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设施农业达到60万亩。整合建设了31个示范工业园区,一大批高水平项目竣工投产,成为郊区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实施农改非、村改居、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三改一化”改革试点。首批试点自2011年7月起在华明镇等3个镇街实施,涉及8万多农民,目前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在集体经济组织的股金分红、土地承包权流转后的土地租金、就业薪金以及养老金等“四金”收入,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
(七)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按照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坚持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制定了《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狠抓节能减排,先后实施两个生态市“三年行动计划”,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颁布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及系列配套政策,建立起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三级考核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11.3%。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28%,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2%。
二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形成和推广“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5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子牙环保产业园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三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通过清水工程,到2011年底,综合整治了38条河道,新建改造了14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河道实现了水清岸绿。大力推进“绿色天津”建设,2008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08万亩,栽植各类树木1.1亿株,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
四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研究制定了生态城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管理办法,积极推广规划控制、指标约束、企业运作、政府监督的建设模式,确定了以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方向。目前,8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系统推进,入区注册企业超过400家,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产业聚集态势初步形成。
(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成新优势
我们与教育部合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在海河中游规划了37平方公里的海河教育园区。园区建成后,全市的职业教育资源都将整合到园区,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大平台,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标志区。我们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八种做法”。一是校企联合。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优势,鼓励企业出资参与办学,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二是中外合作。鼓励每一所职业院校利用国家示范区政策和海河教育园区优势,发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有多所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三是东西联动。利用海河教育园区这个平台,积极面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生源,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天津的服务辐射功能。四是工学结合。安排职校学生“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边学习、边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占到50%。五是培训超市。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包”,企业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包,就提供什么包,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六是双师双证。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具有教学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既是教师又是技师;毕业学生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七是资源共享。园区内公共实训中心、各类实训基地等公共资源,让所有学校共享。院校之间打开围墙,教师互聘,学科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八是大赛平台。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职业教育赛事品牌,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格局。
这些年,我们在深入推进上述改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土地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津滨海新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绩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胜利街:社会管理创新多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禁毒工作会议 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抗毒意识
·天津滨海新区执法局: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教育局启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系列活动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组织零售企业召开诚信经营工作会议
·天津滨海新区工商局快速开展“注胶虾”十日清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