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需要怎样的思想沉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启示

2012-08-15 14:06: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遵循思想发展内在逻辑 形成理论创新科学机制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以理论创新主体为核心,社会实践基础、思想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客体、理论发展条件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

    改革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思想论争,如何不被五颜六色的各类似是而非的思想泡沫所迷惑,是当前亟待厘清的时代课题。剔除思想泡沫,沉淀思想精华,路径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思想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运动过程,具有自身的逻辑特征,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思想逻辑。

    吸收与内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所谓吸收,就是理论主体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优秀成果,经过历史检验的实践经验,为开展理论创新奠定正确方向和知识积累。所谓内化,就是理论主体通过由外而内的头脑武装,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方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主观世界的根本改造,实现外来理论向自身思想结构的转换,同时将学习而得的各种优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要素,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主体的生成过程。

    结合与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所谓结合,就是在吸收内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相结合,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实践的良性互动。所谓转化,就是将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带有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风格上的空间转换,在理论应用域上的时间转换,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中国经验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升,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理论建构。

    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走向。所谓突破,就是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追随当代人类实践的步伐,根据时代特征和矛盾发展的趋势,不断实现思想解放,突破传统文化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代实际要求的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的个别观点。所谓创新,就是要在坚持基本原理和结合转化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推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创造,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概念论断、理论体系、对策思路,共时性地推进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其外化的过程中,具体地展现为理论主体推进理论创新进程、生成理论创新成果的动态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是作为理论创新主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遵循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理论研究的客体对象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中国的实践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
·吉林日报:富有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