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英模

为了百姓司法之路走得更温暖
——记南京下关区“最美人民调解员”黄辛果

2012-08-15 14:08: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日报 

    6月12日下午1时,天很热。南京下关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负责人黄辛果像往常一样提前上班,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在等着她。对已调解过2400余起纠纷的黄辛果来说,工作再普通不过——没人想到,这竟是她调解的最后一起案子。

    案情并不复杂,但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耐心。1时50分,两边达成谅解,并约定下次来签调解协议。“我头有点疼,好像是颈椎病发作了。”黄辛果觉得有点累,于是趴在桌上小憩。“没想到过会我喊她,她一动不动。”同事张玲慌了,立即喊人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结果是脑溢血。

    晚霞献余热,退休法官重新“创业”

    “她是连续超负荷工作累倒的。”闻讯赶来的下关司法局长张建国感慨。能不累吗?4年多来,以她名字命名的“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受理民事纠纷2489件,调解成功2327件,平均每天都有1-2起纠纷在调解。

    “其实她本不必这么累。”急诊室外聚集了100多名探望者,熟悉她的人说,她的家境极好,父亲是老革命、省部级领导,丈夫事业有成,独女也早已出嫁,66岁的她早应安享晚年。

    2001年,黄辛果从下关法院退休,领导问她有什么打算,她内疚地说:“这么多年家里都没顾上,父母都90多了,我想尽尽孝弥补一下遗憾。”2007年,南京在法院、司法系统推进诉调对接工作,下关也在筹备诉调对接工作室,领导第一个想到了黄辛果。黄辛果犹豫了,老父亲说:“你做的都是为群众解决困难的事,是好事、善事,我支持你!”

    为何她会回来?下关法院政治部主任夏雯说:“黄庭长总说,希望百姓的司法之路走得更温暖一些。我刚入行时,她就是庭长。她说,我们每天都处理纷争,但老百姓可能一生只打一次官司,要尽心尽力。”她常指着判决书教导年轻法官:“书写格式没错,法理正确,但老百姓看不懂,要用老百姓读得懂的话解释判决理由。”

    温暖百姓司法诉讼之路的心愿挥之不去,所以一有召唤,她就踏上旅程。返宁一下火车,她家都没回就打车到单位,第二天就带着3名调解员重新“创业”。

    全心投入,创新“诉调对接”工作法

    “医院不许进去,但我们还是要过来看一眼。”黄家圩31号大院居民周仍荣说:“她是个好人,老天爷你要睁睁眼。”遗憾的是,虽经全力抢救,黄辛果没闯过来。

    大院居民至今记得黄辛果为他们连跑16次解决下水道堵塞。一位白发苍苍的住户说,大院建于上世纪70年代,城建下水道屡次改道使小区下水不畅,最后干脆堵住了。院里污水漫溢,臭气熏天,居民们多方投诉无果。

    黄辛果接手后,两个多月里协调城建局等部门16次到现场沟通方案,遭到借道的小区业主反对时,她4次召集群众代表请他们实地走访,还动员31号原产权单位给小区一定补偿,不懈的努力终于让施工协议顺利签署。

    “她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讲的都是合道理的话,就算没办成心里也舒服。”要让百姓心里舒坦可不容易。人民调解不同于民事审判,没有强制力,更多靠调解员苦口婆心。为此,她创出“五心”工作法。“人民调解员要具有耐心、热心、爱心、真心,以及不化解矛盾决不罢休的恒心。”受过黄辛果培训的调解员金灏说,他还记得黄辛果是怎么用“五心”解决一起复杂纠纷的。

    被告是原告弟媳,丈夫去世后,她与原告因房产和老人赡养问题6年打了4场官司,还有两场蓄势待发。“再这么打下去,他们的亲情就彻底没了。”黄辛果决心“案结事了”。她首先找到原告,原告却根本不让她讲话,但黄辛果不急不躁,面带笑容听他们倾诉。下午被告更激动,又骂又哭,黄辛果毫不嫌恶,还不时递纸巾让她抹泪。一连几天,她6次找双方沟通,双方情绪渐渐缓解。第6次,双方终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达成了调解协议。

    就这样,“辛果工作室”一年调解就为下关法院化解了25%的诉讼量,成为促进司法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矢志创优,百姓心中“最美调解员”

    “4年来从没听她有一句不耐烦、有一句大声呵斥。”8月7日,同事张玲刚了结一起黄辛果生前调解的案子。这起房屋归属纠纷是她倒下前8天接的,8天里她打了20多个电话。当事人张某态度很差,但黄辛果说:“要包容调解对象的无理发泄,用尊重的态度听他们陈述。”这样的态度使得她逝世快两个月后,还有人慕名找她调解。

    “她和别人不一样,她总多想一步。”同事曹建华说,黄辛果除了“案结事了”,还总要额外帮帮当事人。有一起继承纠纷,被继承人出差汶川时因地震遇难,新婚的妻子失去挚爱,父母失去独子,处理后事时两方发生纠纷。黄辛果发现,关键不仅在遗产分配,还要帮他们增进理解——虽然这不算她分内的事。老人远在辽宁,每次她都要打40分钟电话沟通,还劝儿媳主动联系公婆,引导他们达成协议的同时走出阴影,恢复了正常生活。

    调解夫妻矛盾,她喜欢用标准北京话说:夫妻就是一锅粥,两个“弓”是夫妻俩,两边慢慢熬才能做出香浓的粥。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在她多次上门劝说下消解了几十年心结,妻子主动带女儿看望婆婆,还第一次喊了“妈”,老太太老泪纵横,最终大家重归于好。

    她倒下的消息一传开,很多人立即赶到医院,护士很纳闷:究竟是什么大人物病了。女儿张朵在追悼会上听人们说起自己知道的黄辛果,“我都不知道妈妈帮过这么多人,做过这么多事,她从来就没有说过,她没有当成什么特别的事。”

    的确,黄辛果的事迹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生死一瞬的艰难抉择,下关区政法委书记陶顺生却认为,这位百姓心中的“最美人民调解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江苏人“三创三先”的优秀品质。记者 陈月飞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乌鲁木齐市人民调解员参与劳动争议调解
·青岛成立轻微刑案人民调解委员会
·新疆人民调解组织一季度调解案件4.7万余件
·人民调解员化解民事纠纷和矛盾
·江苏确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100%覆盖目标

·江苏确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100%覆盖目标
·湖北开评“十大金牌人民调解员”
·灵武市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建立矛盾纠纷调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