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

2012-08-15 11:12:52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价值取向的体现与价值认同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得到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不断提升。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建立和形成的,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并对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还存在缺陷和弊端,还存在某些制度的缺失,一些制度体系不完备、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制度落实、监管、监督有待加强的问题,人们对于已有的制度不遵守、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还大量存在。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病,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改革,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且,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而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是一个过程。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五个“有利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明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和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规律的过程中有过曲折甚至挫折,但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没有动摇,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迅速积极、卓有成效;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化解危机、创造机遇,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迎接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和成功,这些都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三,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也有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同时是价值主体。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的实践和制度更需要人民对其实现价值认同,以更好地调动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其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尤其应该尽快完善包括民主法制、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切实保障和提高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其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把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制度化、长效化,努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全国人民在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而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其三,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愿望,关心人民疾苦,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公信力,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其四,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深处提升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从而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⑧⑨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第263—264页,第286页,第194页,第239页,第283页,第243页,第293页,第243页,第294页,第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⑦《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第146页,第96页。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吉林日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
·合肥日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法制日报:司法解释凸显保护劳动者权益价值取向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领队伍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新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