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

2012-08-15 11:08:5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的功能在于武装人民群众,认为理论只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才能转变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功能的转化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不是目的,“中国化”是为了“大众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如何建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涉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使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力量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以大众化为方向。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一观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者对待理论的基本态度,一是面向实践,二是面向大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转换,才具有其实际的意义。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落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活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新运动。任何理论都是高度抽象的东西,在形态学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思想符号。思想家或研究者发明某种理论,不是凭空萌发于头脑的主观产物,而是基于实践思考形成理性认识的结果。因此,理论只有实现向实践的转化,才能证明或者说体现它的价值。任何理论不能通过自身来证明其真理性,这个理论也不能通过别的理论来证明其正确性。实践是理论转化的重要环节。这里说的实践,应当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行为学上的实践,就是指开展各种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实践;一层是组织学上的实践,就是与政治动员有关的实践。平常我们讲得较多的是第一个层面上的实践,这个实践很重要,主要突出的是将形成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去。第二个层面上的实践重视不够,其实,这个实践也很重要,主要突出的是以理论武装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显然,没有第二个层面上的实践,第一个层面上的实践是难以实施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命题。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开展政治动员的实践内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它转化为大众化的成果才算真正完成。

    第二,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社会的最明显特征是秩序性,任何社会任何制度形态下,人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存在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就是秩序社会。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规导,缺乏理论的共识,社会秩序难以保障,人民群众也就容易陷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因此,必须看到,人民群众存在着理论的现实需求。诚然,就社会分工而言,研究理论是一项少数人的或者说是一种职业群体的事情,理论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理论也不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对策和具体的建议。我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要求中国13亿人都成为理论家,但是,人民群众确实又需要某种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在理论与群众的关系上,需要说明一层道理,不是人民群众不需要理论,而是以什么样的理论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寻求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其着眼点必须放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大众化。

    第三,实践与群众的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检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中,实践与群众是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离开人民群众也就无所谓社会实践。因此,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在真理标准的检验中具有重要地位。实践出真知,是因为它展现和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中国共产党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群众观相统一的立场,体现了其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指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目的”。这一论述,将党的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紧密相联系,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效取决于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程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硕果,向社会和人民普及这一硕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2]《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5-336页。

    [3]《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85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2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112页。

    [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湖南日报: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着力点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