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
“中国化”的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这个内涵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就已经开始,“中国化”概念明确起来是在实践之后,反映的是党对自身实践规律把握有一个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它不仅在组织上对当时的共产国际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在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基本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样板,没有考虑具体国情,没有体现中国特色。1927年,由于大革命的失败,我们党的实践出现了历史的拐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的中心转向农村,开始探寻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样板的道路,党内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思想分歧。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党内盛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左”倾思想,使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危害充分暴露出来。其结果是,在实践上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和工农红军力量的削弱,理论上则引发了党对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思考。毛泽东在1929年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最先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提出“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问题,指出必须“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6]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又鲜明地批判“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错误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7]通过对王明“左”倾错误的反省,“中国化”意识在毛泽东的头脑中日益强烈,从30年代后期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到40年代初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成为这段时期党内思想斗争的主题,毛泽东后来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口号就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提出的”。[8]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随着这个主题的深化而确立起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成为确定不移的信念。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10],“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的这些思想,显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态度的连贯性。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价值。但是,这样的普遍价值又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实现的,离开特殊环境,普遍价值就失去了实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地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实践性是理论功能的特征,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才可能避免盲目性。但这样认识问题还不行,完整地说,科学理论的指导才是正确开展实践的保障。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加以武装。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科学和普及两种取向的逻辑关系决定了首先要实现“中国化”,其次才是“大众化”,“大众化”建立在“中国化”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最先走的不是中国化的路径,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知识和结论僵硬地与中国实际对号入座,硬生生地将充满激情的革命斗争引入错误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血的教训下,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为它的科学取向得到了全党的认同,才转向了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头脑的普及取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历史传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率先树立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榜样。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再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薪火代代相传。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遇曲折乃至失败。这一正一反的历史规律显示着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科学取向的极端重要性,一旦失却科学的取向,就会将实践引向错误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也就必然遭遇失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湖南日报: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着力点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