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

2012-08-15 11:08:5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作者:齐卫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胜利,都可以归结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原因。在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两者是内在的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具体涵义和指向有所不同,但却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既相联系,又有着区别。辨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问题的认识。

    在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提出稍微早一些。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这一论述明确表述了“中国化”的意思。刘少奇在党的七大阐释毛泽东思想时正式使用了“中国化”的概念。他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始终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显示了思想的一脉相承。

    “大众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左翼革命文化运动。当时一些革命文化工作者提出“大众文学”的概念,并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艾思奇提出的“大众哲学”也是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尝试经济学的“大众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结合日常生活来介绍经济学知识的文章。限于当时的环境,这些普及性的宣传虽然形式上没有直接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意思已经包含在里面。1939年,毛泽东揭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向全党提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1963年,毛泽东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3]这里所说的“群众化”与大众化是同义的。党执政实践中,大力普及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和全国开展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虽然提出的时间有前后之别,但其实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从联系上看,这两个概念的主题词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和“大众化”两个概念共同的内涵。在理论特性上,马克思主义必须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其理论价值。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面向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离开大众化就不可能中国化。从实践过程看,任何实践都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纳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范围,它的整个过程就表现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就这层意思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国化”与“大众化”是有机的统一,符合科学的东西才可能普及,而普及的东西必然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中国化”离不开“大众化”,离开“大众化”讲“中国化”,是不彻底的。同时,“大众化”内含在“中国化”之中,是“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等同。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涵义不同。“中国化”的涵义侧重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表现为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成为实践的指南。“大众化”侧重在理论与人们思想相结合,表现为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成为大众行动的思想武器。第二,指向不同。“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任务,它所解决的问题是运用什么样的理论以及怎样运用这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链接社会的任务,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党内外成员消化和接受自己所形成的理论,从而为形成思想的共识和行动的一致奠定基础。第三,取向不同。“中国化”表现的是科学的取向。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中产生效能,必须基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大众化”表现的是宣传的取向。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人民群众中产生认同效应,必须通过宣传来普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5]揭示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转化。“中国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联系表明,“中国化”与“大众化”不能机械地分割开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联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等于“大众化”,实现了“中国化”以后还有一个“大众化”的任务。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湖南日报: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着力点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