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年轻法官来说,可能刚参加工作心里还带着一种对法官职业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哪怕暂时碰到一些挫折,也会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钻劲来克服。然而,慢慢地随着时间长了,即便刚开始冲劲十足的人也可能就没那么大后劲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会因为后劲不足,鼓励和引导不到位,逐渐打消年轻法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积极性,这不仅对法官队伍的成长不利,而且对整个基层司法事业的稳定发展也很不利。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重视基层法官任务重、压力大、条件艰苦的现实,而切实地更加理解基层、关爱基层和强化基层呢?笔者以为,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基层法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要给基层法官适度“赋权”。对于法官来说,很多时候是“天大的责任、芝麻大的权”,案子经过层层汇报后很难说承办法官能有什么“权”了,可是案子一旦发回、改判特别是遭遇缠访,承办法官的责任就来了。权与责的不对称,既不能让法官充分坚守自己的良知和判断,又不能让法官对工作真正产生自豪和尊严。如果承认法官是一种需要创造性的职业,需要以其独立的知识、经验和专业逻辑为基础,那么就应当将法院系统内部某些相应的权力和资源直接下放给法官,让法官能够对法律负责,独立自主地办案。
要给法官公正办案“撑腰”。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希望法院给其撑腰,提供正义、力量和支持。对于具体承办案件的法官来说,也希望有人能给其撑腰。“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可是法官寄希望于可以给其撑腰的,不能仅仅是法律本身,这还至少应当包括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例如当有人希望对案件打招呼时,有必要的制度担负起“防火墙”的重任;当有人恶意侮辱、伤害法官时,有必备的制度使恶意者受到制裁,受害者得到宽慰和尊严;当缠访者“无理辩三分”时,有制度对缠访及时终结,防止法官不胜其扰;等等。
要为法官心理“减压”。一线法官一方面面临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调解率等审判指标的考核,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却让法官在每月的20日之前(笔者所在法院结案统计周期定在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都要加班加点赶着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大量的非审判性事务又牵扯大量精力,例如法院每年的宣传、信息、学术论文、重点课题,还有很多的政治学习、考核、笔记,以及一个接一个的会议等,这些非审判活动让基层法官应接不暇,很多还是一票否决的事项。于是,在内部的众多考核和外部的多重期待中,法官只有“压力山大”的份。因此,充分给法官减负解压,让法官办案子的就安心办案子,也许才能让法官轻装上阵。
要给法官生活“解难”。法官也是人,有家庭,有妻儿老小要照顾。所以法官需要有一定的、甚至适当高出同等公务员若干的物质报酬。因为对法官来讲,每年的工作量在增加,不管案件数量翻不翻番,但工资基本上是不变的;而同时社会追求公正的脚步从未停止,每年修订出台大法几十部,小法不知多少部,法官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这些都是法官的辛苦付出。“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法院队伍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和后继乏人,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如果是真心实意重视基层,希望优秀人才充实基层,那就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解决一些最突出、最紧迫的难题,为基层法官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宽松的工作环境。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其实,扎扎实实地从现实出发,赋权、撑腰、减压、解难,为基层法官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基层法官可以有尊严、有信心而体面地工作,这才是正本清源的作为。
(作者:赵华军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