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个别国家级重点县“高调炫富”和以“戴贫困帽为荣”的新闻事件让公众对国家级贫困县的评选机制争议颇多。今后如何完善国家级重点县的评定和退出机制?
范小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这是国家的既定政策。确定重点县并进行重点扶持的做法,也是应该的和行之有效的。但在政策落实的过程,有些地方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或把争取到重点县的帽子作为一种政绩,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批评。
关于重点县,中央的精神是支持政策不变。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总量的逐步减少。已经明确,重点县减少的省,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按照“高出低进、出一进一、总量不变、严格程序”的要求,各省共调出了38个县,同时又调进了38个县。
一些省份还探索制定了鼓励重点县“脱贫摘帽”的政策,提倡“不等、不靠”,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具体办法还要总结。
记者: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全球减贫事业有哪些促进作用?中国的扶贫开发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借鉴参考?
范小建: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按照每人每天消费1.25美元的标准,从1981年到2008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从19.38亿降至12.89亿,减少了6.49亿。同时期,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8.35亿下降到1.73亿,减少6.62亿。也就是,比全球的减贫数量要略多一点。可见,如果不包括中国,全球的贫困人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是增加的。中国扶贫开发在国际减贫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世瞩目,也是举世公认的。
多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国的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而且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减贫经验。
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不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体制创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越是市场配置资源,越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四是坚持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
记者:中国在减贫领域与国际社会有哪些交流与合作?
范小建:中国政府致力于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同时欢迎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重视积极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利用外资进行扶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扶贫领域共利用各类外资14亿美元,共实施110个外资扶贫项目,覆盖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300多个县,近2000万贫困人口受益。同时,我们也把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减贫理念和方法,逐步应用于中国扶贫实践。例如参与式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评估和管理、贫困监测评价等。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事业,致力于构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的平台。2004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在上海共同召开全球扶贫大会,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联合成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和联合国驻华系统每年都举办“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政府还东盟国家组织举办了“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共完成了40多项国内外扶贫理论与政策研究,培训了91个发展中国家的720名中高级官员,举办了上百次减贫方面的高层对话会、研讨会、名人论坛和双边互访减贫交流。(赵焕新 贺丹)
·回良玉强调坚持扶贫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回良玉作总结讲话
·湖南日报:以优良作风推动扶贫开发
·中央企业援疆最大“扶贫惠民”工程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