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朝阳

北京朝阳区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居民生活 奏响群众文化新乐章

2012-08-14 15:04: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朝阳文明网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朝阳百姓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朝阳区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四级服务体系已经成形;“社区一家亲”、“星火工程”、“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一个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活动让百姓耳熟能详;大鼓队、舞蹈队、合唱队……一支支群众文艺队伍遍布朝阳街乡。 有阵地、有队伍、有品牌,朝阳区群众文化空前繁荣,高奏起文化惠民的动人乐章。

    建设阵地 群众文化安上“新引擎”

    2008年,崔各庄地区北皋村村民遇上了一件大喜事儿:村里投资兴建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盛世文体苑。文体苑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图书室、多功能厅、棋牌室、敞轩、游廊、健身器材区等组成。图书室配备了10多台电脑,建成了全地区第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不到1900人的村庄,文化体育事业一年投入800多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朝阳区各级政府对文体事业的高度重视。”来北皋视察工作的市有关部门领导感叹道。

    最近五年来,朝阳区决策层深刻意识到:群众文化要想火起来,必须打好“阵地战”,没有合适的阵地,群众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围绕文化阵地的建设,我区多方调研,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北皋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更让朝阳百姓欣喜的,是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在由三级网络向四级网络过渡。

    前些年,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停留在三级网络阶段,即区级、街乡级和社区(村)级。三级服务网络对于朝阳区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区来说,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具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文化单位只有一个,限于人力和地域阻碍,难以顾及到数量多达43个的朝阳街乡,因此,公共文化服务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很多地区尤其是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仍停留在“扭扭秧歌唱唱戏”的初级阶段。

    迈入新世纪,尤其是最近五年来,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让更多朝阳人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朝阳区夯实基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从三级服务网络向四级服务网络发展。到2009年,朝阳区推进了八里庄、垡头等两个文化中心和朝阳区图书馆CBD文化创意图书馆的建设,起步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分馆,积极探索从三级服务网络向四级服务网络发展。从初步运行看,分馆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基层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四级服务网络实践取得初步成果,文化馆、图书馆中心馆——区域分馆——街乡馆——社区(村)室的四级服务网络初具雏形。

    如今,朝阳区各种文化设施在数量上已经实现了快速提升,群众文化阵地不断得到巩固。目前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现状为:区级文化馆1家,文化馆区域分馆2家,街乡文化活动中心38家,社区(村)文化室312家;区级图书馆1家,图书馆分馆1家,街乡级图书馆43家(其中区域分馆5个、直属书库5家、万册图书馆33家),农家书屋24家、社区(村)直属书库1家;区级博物馆1个,其他已注册博物馆18个;奥运文化广场4个,露天剧场2个,5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181个,全区现有农村数字电影固定影厅实现100%全覆盖……

    所有这些公共设施的背后,是大量资金的投入。

    近几年,每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的经费都超过1000万元。全区43个街、乡都配有电影流动放映车、电影放映器材、音响等文化设备。为所有的街、乡文化站配备了钢琴。在市、区政府的带动下,许多街乡提高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各街乡为开展文化活动的投资就达2000多万元。

    打造品牌 群众文化登上“新高地”

    硬件夯实了,软件也要跟上。对于群众文化来说,最大的“软件”就是活动平台,“软件”质量如何,直接体现在各种文化活动的质量上。近年来,朝阳区在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影响最深远、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是“社区一家亲”、“星火工程”和“数字电影放映”等品牌活动。这些文化品牌的出现,让朝阳区群众文化登上了“新高地”。

    2008年,南磨房地区的计生干部们编排了一部由他们自编自演的小品剧《大事小情》。别小看这部由计生干部们根据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小事儿编成的短剧,它在2008年朝阳“社区一家亲”的第一场比赛——戏剧小品比赛中可着实得“火”了一把。而自2000年“社区一家亲”活动创办以来,像这样专门为“社区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而原创的作品,在朝阳43个街乡中比比皆是。因为能拉近邻里关系,同时也能让自己沾点儿“文艺气息”,很多老百姓“慕名而来”,自发加入到“社区一家亲”这一名满朝阳的品牌文化活动中,并且乐此不疲。跳舞的、唱歌的、打快板儿的、唱戏的、全家总动员上阵展才艺的,其乐无穷。统计表明,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超过百万人次的朝阳群众参加到这个系列活动中来;如今,80%以上的朝阳群众都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一群众文化品牌有所了解;2009年,“社区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更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品牌的文化活动。

    2008年底,金盏地区皮村的“数字影厅”正式开始放映数字影片,此举不但让本村人找到了“乐呵”,还让“寓居”在此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受益。金盏地区皮村15岁的叶浩去年刚从安徽老家跟父母来到北京,一开始他与人交往时还有点害怕,现在不了,因为他经常跟北京的伙伴们一起坐在新建成的皮村数字影厅里看电影,大家早已熟悉得不分彼此,叶浩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这样的数字影厅如今已遍布我区农村地区,多达近百座,再加上全区43个街乡都有一辆的专门用于流动放映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每年,全区数字电影放映都过万场,以每场电影平均100人观看这个保守的数字估算,就有超过百万人次朝阳人享受到了数字电影带来的影音文化大餐。

    三间房地区东村的老张每天茶余饭后最喜欢的是看文艺演出,直到现在,他仍对去年某专业艺术团在村里的演出记忆犹新:“唱歌的,跳舞的,还有变魔术的,简直太棒了!”老张所说的这场演出,是2010年在全区农村地区正式启动的“星火工程”众多演出中的一场。遍及全区19个乡、156个村的“星火工程”,仅在2007年一年就完成了一类演出(专业艺术院团)63场,二类演出(优秀业余文艺团队)218场,惠及全区数十万农村群众。

    除了“社区一家亲”、数字电影放映、“星火工程”,全区已经成型的品牌文化活动还有“朝阳流行音乐周”、“北京民俗文化节”、“文化进社区、进农村”等等,这些品牌活动,参与人群范围广、数量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朝阳百姓送去了欢乐,成为朝阳群众文化的最重要“软件”基石之一。

    培育队伍 群众文化奏响“交响乐”

    越来越多的文化阵地和越来越响亮的文化品牌活动打通了制约群众文艺队伍发展的“瓶颈”,近五年来,朝阳区的群众文艺队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2年以前,朝阳区还没有一个街、乡级的群众艺术协会,群众文化队伍许多还处于分散活动的状态,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2002年制定的《朝阳区2003-2008年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到的“每个社区组织2个以上业余文化队伍”,也还只是一个写在书面上的目标。然而,近几年来,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朝阳群众有了近在身边的活动阵地,日益丰富的文化品牌活动使朝阳群众有了一显身手的活动平台,更重要的是,在“喜迎奥运””和“迎接国庆60周年”以及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中,朝阳群众都是名副其实的“主角”,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重视有加,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朝阳群众文化队伍空前繁荣起来。

    朝阳区群众文化队伍近几年来的飞跃式发展,还得益于充分发动驻区文化名人、文化专家以及群众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力和辅导带动作用。从2009年开始,全区积极开展文化专家库建设和文化名人的认定、评选工作,引导专家、名人充分发挥影响力和辅导带动作用,目前已入库的专家名人有包括方成、徐沛东、刘兰芳等在内共计71人,有包括社区文化辅导员在内的文化“教员”103名。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文化队伍数量日益扩大、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如今,朝阳区470平方公里土地上,活跃着1217支群众文化队伍,各级文艺协会240余个;在朝阳区43个街乡中,拥有20支以上文化队伍的街乡就有30个;平均每个社区有3支文化队伍,各类文化队伍总人数超过35000人。这1217支群众文化队伍中,不仅有传统的合唱队、舞蹈队、秧歌队、京剧队、腰鼓队,还出现了电声乐队、越剧队、沪剧队、葫芦丝队、民乐队等等,此外,书画、小品、诗歌……各种艺术类别在朝阳基层中也是欣欣向荣,都拥有了自己的组织。

    朝阳,奏响了群众文化的“交响乐”。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北京朝阳安置分流学生 5个工作日内可入学
·北京:“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展开
·北京朝阳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北京朝阳机场统计所"三步走"推进统计服务基层化
·北京朝阳质监局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检查行动
·北京朝阳管庄地区多部门联合开展自办幼儿园安全检查

·北京朝阳管庄地区多部门联合开展自办幼儿园安全检查
·北京朝阳:搞好春季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北京朝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确保地区安全稳定
·北京朝阳: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朝阳路径
·北京朝阳将微博技术用于社会服务管理